民航局新规实施:机场查扣充电宝流向成谜
今年6月28日,民航局有关充电宝携带的新规正式实施。按照规定,没有3C认证标识、标识模糊、已被召回的充电宝型号或批次,一律禁止携带搭乘国内航班。
新规实施后,不少旅客在登机前主动丢弃了不符合标准的充电宝。这些被丢弃的充电宝最终流向了何处?
通过多个平台搜索“二手充电宝”发现,仍有商家批量销售无3C认证的充电宝,部分商品说明中甚至提到来源是机场查获物品。
有记者与一名深圳宝安卖家约定线下取货,现场看到,这些充电宝外壳上确实印有机场标识。卖家称,这些充电宝部分来自旅客遗失物品,另一些则是近期被机场查扣的无3C标识产品。
以购买充电宝为由接触相关回收企业后发现,这些公司名义上从事充电宝回收和拆解业务,但从机场获取的充电宝并未真正拆解处理。
据部分回收企业透露,目前每吨充电宝从机场流出时的平均价格约为9000元。按每吨约4000个计算,加上运输成本,每个充电宝运到东莞后的平均成本为2至3元。
如果将这些充电宝作为二手产品转卖,每吨可获利8000至12000元;而如果拆解后粉碎处理,利润仅有4000元左右,利润差距明显。此外,直接售卖二手还能快速出手,规避潜在的安全风险。
某回收企业负责人透露,仅通过机场渠道,每月至少能获取20吨充电宝。
此前民航局曾就机场处理拦截充电宝的方式作出说明:机场会将超过暂存期限以及旅客主动弃置的充电宝统一进行处理,例如集中销毁,或与具备资质的电池回收企业合作,经报废后回收利用。
当记者进一步询问机场方面合作的回收企业信息时,多家机场予以拒绝,因此这些被查获充电宝的最终流向仍不清楚。
有广东东莞某回收企业业务经理表示:“只要跟机场方面的人熟,价格能谈下来,自然就能拿到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