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局新规实施后,被弃充电宝流向调查:部分流入二手市场
今年6月28日,民航局关于充电宝携带的新规正式全面实施。根据规定,未标注3C标识、标识模糊、被召回的充电宝型号或批次,均不得随身携带或托运乘坐国内航班。新规实施后,大量不符合要求的充电宝被旅客在登机前丢弃在机场。
那么,这些被丢弃的充电宝最终流向了哪里?
有记者在多个网络平台上搜索“二手充电宝”时发现,仍有不少商家在销售无3C认证的充电宝,部分产品明确标注为“机场查收”的来源。随后,记者与一位深圳宝安区的卖家取得联系,并前往其指定地点提货。现场可见,这些充电宝的外壳上印有机场相关的标识。
据卖家介绍,其中一部分是旅客遗失的充电宝,另一部分则是近期在机场安检过程中被拦截的无标识产品。记者随后以采购商身份接触了几家从事机场充电宝回收的企业,发现这些公司表面上以回收、拆解为名义从机场获取充电宝,但实际上,很多并未进行拆解处理。
多家回收企业透露,目前从机场流出的充电宝,每吨价格在9000元左右。按每吨约4000个充电宝计算,加上运输费用,运至东莞等地后的每个成本大约为2至3元。将这些充电宝作为二手商品销售,每吨可获利8000到12000元,而如果拆解后进行金属粉末回收,则每吨利润仅约4000元。相比之下,直接转卖的利润高出一倍。此外,销售二手产品还可快速变现,并将潜在的安全风险转移。
据某企业负责人透露,仅通过机场渠道,其每月便可获得至少20吨的充电宝。面对大量被拦截的充电宝,民航局此前曾表示,机场会将旅客主动放弃或超过暂存期限的充电宝进行统一处置,例如集中销毁,或与专业电池回收企业合作,进行报废处理与资源回收。
然而,当记者向多家机场询问是否可公开合作企业的名称时,均遭到拒绝,充电宝的具体流向依旧成谜。某广东东莞回收企业的业务经理则透露,只要与机场方面有关系,并愿意出高价,就能获得这些充电宝的货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