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报前瞻 | 英伟达良率波动毛利承压,AI算力+软硬协同或成破局关键
摘要
Nvidia 将于 2025 年 5 月 28 日收盘后公布其 2026 财年第一季度业绩。根据彭博社的一致预期,英伟达Q1营收预计为432.74亿美元,同比增长 66%,调整后净利润为222.6亿美元,调整后EPS为0.886美元。主要依赖 Blackwell 架构 GPU 量产及 H200 交付量提升,头部云厂商订单占比 55%。受台积电封装良率影响,毛利率预计降至 69.65%(上季度 73%),研发投入增至 40.7 亿美元(同比 49%),重点投向 Blackwell Ultra 架构。FY25Q4 营收 393 亿美元(同比 78%),数据中心业务占 86%,但 HBM 出口限制导致 15% 订单延迟。越南测试产线 Q2 末投产后,预计降低封装成本 10%-15%。
市场预测
根据英伟达投资者网站披露,公司预计FY26Q1营收为430亿美元(±2%),同比增幅达66%。该预测基于Blackwell架构GPU的量产进度及H200交付量的爬坡,其中微软、谷歌等头部云厂商的订单占比达55%。毛利率预计降至69.65%(上季度73%),主因马来西亚封装测试环节关税成本上升及台积电CoWoS-L封装工艺的良率爬坡压力。研发同比增长49%至40.7亿美元,主要用于Blackwell Ultra架构的研发投入(占研发预算60%)。
上季度回顾
2024 年四季度收入为 393 亿美元,同比增长 78%,环比增长 12%,超越彭博一致预期(382 亿美元);GAAP 毛利率为 73%,符合彭博一致预期;净利润为 221 亿美元,超越彭博一致预期(198 亿美元),GAAP 净利润率为 56.2%;GAAP每股收益为 0.89 美元,同比增长 82%,环比增长 14%。管理层在电话会议中透露,越南测试产线将于Q2末投产,预计降低封装环节10%-15%成本。
本季度展望
数据中心业务:结构性增长与客户集中度风险并存
尽管全球云计算资本开支增速放缓至18%(IDC),但AI算力投资占比提升至35%,驱动英伟达GPU需求升高。本季度微软、谷歌H200采购量环比增长40%,但中小云服务商因融资成本上升削减订单,前五大客户集中度攀升至58%(同比 15pct)。高盛指出,TOP10云厂商2025年AI资本开支达1420亿美元,其中65%流向GPU采购,但头部化趋势可能导致英伟达议价权边际弱化。此外,AMD MI300X推理性能较H100提升30%,或分流20%推理市场份额。
供应链韧性测试:产能转移与关税成本传导
美国对全球尤其是亚洲半导体关税大幅升高,将直接影响马来西亚封装环节成本结构。目前英伟达采取三阶段应对:1)将H20芯片流片转移至台积电台湾厂区,规避原产地规则;2)与日月光合作开发Chiplet封装,晶圆损耗率从8%降至4.5%;3)越南测试产线首批设备已调试完成,预计Q2末量产。然而,过渡期H100交付周期延长至12周,部分客户转向AMD MI300X或谷歌TPU v5(供应链调研显示替代率约7%)。
定价权博弈:技术溢价与商业条款再平衡
Blackwell架构GPU量产推动产品均价提升15%,但客户采购策略趋严。亚马逊AWS最新合同显示,30%采购量附加“性能对赌条款”——若实际算力效率低于宣传值10%,英伟达需返还货款的5%-8%。摩根士丹利测算,此类条款或压制毛利率上行空间1.2pct,但CUDA生态黏性仍支撑70%以上毛利率。此外,NVIDIA AI Enterprise软件订阅服务贡献营收占比升至8%,有望缓解硬件毛利率压力。
总结
综合来看,英伟达在 AI 算力长周期中仍占据技术领先地位,但其增长逻辑正从 "硬件放量" 转向 "软硬协同"。短期需应对供应链过渡期的产能波动和地缘政策冲击,长期则需在维持 CUDA 生态护城河与应对竞争对手技术追赶之间寻找平衡。若 Blackwell Ultra 架构能如期在 2025 年下半年推出并实现 40 倍推理性能提升,叠加越南产线降本效应释放,或可缓解当前压力;但若替代品威胁持续扩大或地缘政策进一步收紧,其市场份额与盈利能力将面临更严峻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