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巨头财报密集来袭!市场预期普遍乐观
未来几周,中国科技巨头的最新财季财报将陆续放榜,市场预测 京东 、 拼多多 、 美团-W 、 小米集团-W 、 哔哩哔哩 最新财季营收均实现两位数同比增长,但拼多多Q1利润预计同比略有下滑。
除上述标的之外, 携程网 、 百度 、 小鹏汽车 、 网易 、 贝壳 、 腾音乐 等热门中概股也将于未来两周陆续发布财报。
开年伊始,随着前期政策利好逐步落地,叠加国产 AI 大模型 DeepSeek 的技术突破提振市场风险偏好,中概科网股迎来强劲修复行情。
阿里巴巴 、 腾控股 等龙头标的在 3 月相继触及阶段性高点,其中腾股价一度突破 450 港元,较年初低点反弹超 60%,彰显科技龙头的估值修复动能。
然而市场情绪在 4 月初急转直下,特朗普政府推出的关税政策引发全球风险资产剧烈调整,中概股首当其冲遭遇抛售,恒生科技指数单周跌幅达 12%,部分前期热门标的回调幅度超过 30%。
但随着市场对政策影响的消化,资金逢低配置意愿增强,板块迅速开启 V 型反弹,截至 5 月初,腾、阿里股价已收复关税冲击以来的全部失地,展现出较强的韧性。
当前,资本市场焦点再度聚焦中概科网股 —— 即将到来的 2025 年 Q1 财报季,能否延续 “预期差修复” 逻辑?
在 AI 技术投入转化、降本增效成果显现、海外业务拓展等多重维度,这些互联网巨头能否交出超预期答卷,成为下一阶段行情的关键催化。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美国财政部长 4 月抛出的 “中概股强制退市” 谈判筹码论,中国资本市场已形成多层次应对体系。
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明确表示,香港已构建覆盖双重主要上市、二次上市的全链条监管框架,允许企业保留 VIE 架构并提供税收优惠,形成 “风险缓冲带”。
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于 5 月 7 日进一步表态,将通过跨境监管协作维护企业境外合法权益,并创造条件支持优质中概股通过 CDR、港股上市等多元路径回归。
从市场承接能力看,当前中概股退市风险的实际冲击已显著弱化。
摩根士丹利数据显示,市值占比 80% 的中概股 ADR 已完成香港双重主要上市,其在 MSCI 中国指数中的权重占比达 25%,即便退市情景成真,香港市场可承接超 37% 的美股交易量。
瑞银测算,双重上市中概股在港市值占比已从 2021 年的 30% 提升至 60%,叠加南向资金占比增至 11%-12%,流动性缓冲机制已基本成型。
此外,港交所近期推出 “科企专线” 并简化上市流程,特专科技公司可通过保密申请加速登陆,进一步提升市场包容性。
对于未在港上市的中概股,天风证券预计约 30 家符合条件的公司可回流,带来 1% 的港股日均交易额增长,而极氪作为首个私有化案例,其 25.66 美元 / 股的溢价收购方案已为市场提供操作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