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新发现:祭祀坑年代厘清与青铜铸造技术创新
9月27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2025年三星堆论坛上发布了七项重要考古研究成果,进一步厘清了三星堆祭祀坑的年代归属,并首次披露青铜器铸造过程中使用的“芯骨—条形芯撑”技术,为探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提供了新的实物依据。
近年来,相关机构联合国内外科研团队,围绕三星堆遗址开展多学科协同研究,在祭祀坑年代测定、青铜器铸造工艺分析以及金器、玉器等出土文物保护方面取得系列突破性进展。
通过碳十四测年技术,研究团队首次确认3号、4号、6号和8号祭祀坑的埋藏时间位于公元前1201年至公元前1012年之间,属于商代晚期。同时,1至8号祭祀坑被判定为大致同期的文化遗存,这一结论为构建三星堆遗址的整体年代序列提供了关键支撑。
在技术层面,研究发现三星堆青铜器普遍采用以分铸法为主,结合浑铸与锻造的复合工艺体系。其中,“芯骨—条形芯撑”作为一种独特的铸造辅助结构,有效解决了细长或弯曲器物在浇铸过程中的稳定性问题,展现出古蜀地青铜工艺的高度自主性与创新性。
截至目前,多学科修复团队已完成270余件金器的保护与修复工作,总重量超过1500克。八个祭祀坑出土的金器总量约2000克,材质均为金银合金。此外,出土玉璋的形制与工艺特征显示,其与中原地区早期文化存在密切联系,体现出跨区域文化交流的迹象。
据现场考古负责人介绍,三星堆遗址迄今已开展近40次考古发掘。2024年度的工作重点集中在燕家院子东南部与西北部区域。在东南侧发现一处大型人工土台,其上保留有一处面积逾200平方米的长方形建筑基址,内部划分多个独立空间,最大单间面积超过90平方米。与此同时,考古人员初步明确了石器作坊的南界范围,现场出土大量陶片、石料及石器半成品,包括石璧、石纺轮等,反映出当时手工业活动的规模与组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