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标杆之上再突破:贝锐向日葵跨平台远控为何选择Flutter框架?
在远程控制领域,“多系统、多终端适配”和“全终端覆盖”早已成为不可回避的刚性需求。无论是运维工程师通过PC或移动设备远程维护服务器,还是开发人员跨平台远控不同系统的测试终端,用户都对跨平台的兼容性和一致性体验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今,这一覆盖范围也已从传统的Windows、macOS、Linux,延伸到了鸿蒙等新兴国产操作系统以及信创体系下的自主可控平台。
向日葵是贝锐的第二款自研产品,自2009年推出以来,中国注册用户早已突破一亿,已是国民级远控品牌,在智能制造、信息科技、零售连锁、智慧医疗、新能源汽车、政企、教育等多个行业均有应用,涵盖远程IT运维、技术支持、远程办公等场景。面对用户系统环境的日益多样化,向日葵始终将“多端一致体验”和“多平台功能同步”作为产品体验的重要标准,凭借自研技术,一直是业内领先全平台远程控制解决方案。
如今,为了积极应对未来更广泛、更灵活的布局,贝锐向日葵决定主动迎接变革,在新版本中全面引入Flutter UI框架,并首次将该框架应用于Windows/macOS/Linux等桌面平台,帮助向日葵更好的实现跨平台一致性、高性能渲染、多系统适配等优势。
实际上,拥有15年以上的发展历程的向日葵,其自研的跨平台UI框架长期支撑着产品在多平台上的一致表现。并且,这套UI架构一直是远控行业内领先的方案,解决了当时主流桌面平台在控件兼容、风格统一、渲染性能等方面的诸多难题。
但是,随着产品不断演进,新功能持续叠加,和不同类型操作系统、设备的逐步增加,向日葵的UI框架也或多或少面临维护复杂、成本高等挑战。与此同时,华为“原生鸿蒙”、各类国产信创系统也正在崭露头角,带动新一轮操作系统生态革新。
因此,为了满足更广泛用户不断增长的远程控制需求,向日葵决定在UI框架层面积极探索新突破,为未来的多端协同与用户体验创新奠定更加坚实基础。
在面对鸿蒙、国产信创等全新操作系统时,向日葵对其适配不仅涉及Native底层能力的迁移,还包括UI层架构的全面重构。
跨平台UI适配往往充满挑战,不仅是技术层面适配以及性能一致性问题,尤其是如何保证用户体验的一致性更是难点所在。
● 不同操作系统的默认控件在设计风格上各有差异,如果直接沿用,往往会导致界面风格割裂,用户在切换设备时感到突兀;
● 字体渲染方式在不同系统上也各不相同,如果没有针对性适配,可能会直接影响文字的清晰度,可能在某些系统上感觉字体过细、发虚,甚至是导致显示异常;
● 交互体验也是难题,比如拖拽、窗口缩放、快捷键,不同系统都有自己的默认方案,如果没有统一设计,在跨设备使用远控软件时,可能频繁误操作,增加学习成本。
面对这一系列挑战,向日葵团队展开了多维度的技术评估,综合考虑了两大主要方案:
● 一是继续沿用向日葵现有自研UI框架进行适配,覆盖更多平台;
● 二是重新设计UI框架,引入更具活力、生态成熟度更高的跨平台开发方案。
对于向日葵这样技术底蕴深厚的团队而言,这两种方案在开发成本上差异并不大,从未来发展考虑,向日葵最终选择了引入更加成熟、生态完善的跨平台开发框架,主要原因在于:
首先,跨平台UI框架统一的代码体系可以让向日葵的多端功能快速同步迭代,减少版本分裂和测试压力,借助成熟的生态和工具链,开发效率与维护性也得到显著提升。
其次,相比全面重写或继续维护自研UI框架,跨平台方案在长期维护、一致体验与新系统快速适配方面更具优势,因此成为更具战略价值的选择。
再次,跨平台UI框架通常具备自绘引擎,能够在iOS、Android、Windows、macOS、Linux、鸿蒙及信创等系统上保持一致的界面与交互效果,避免因原生控件差异导致的重复适配。
最后,目前很多框架也能实现原生UI一致的性能与可控的渲染机制,能够支撑远程桌面、弱网交互等高实时场景需求。
其实,在实际技术选型过程中,向日葵团队也曾评估基于Web技术栈的Electron、Tauri等解决方案。尽管Web方案开发门槛低、生态成熟,但浏览器进程模型在多窗口应用中资源开销大,且在深度图形优化和底层性能调优方面存在天然劣势,不利于长期可持续发展,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 性能优势更明显:由于向日葵远程桌面、高清视频流、弱网交互等场景,对低延迟和高帧率要求极高。Flutter的渲染引擎[1]可直接操控GPU渲染管线,支持自定义帧率与图像流处理,而Electron/Tauri受限于浏览器内核,无法做深度优化。
● 资源占用更低:Electron应用动辄上百MB内存占用,如果运行多个会话,系统资源占用会有较大的压力。Flutter更轻量,单进程渲染模式避免了资源浪费,可以满足不同性能级别的设备。
● 跨端覆盖更优秀:远控场景需要不同系统的设备拥有统一体验(如设备列表、远程会话窗口、文件传输界面)。Flutter自绘引擎能够保证一致性,而Electron/Tauri依赖系统字体与 WebView,跨平台依旧差异明显。Flutter 的独立渲染模式让它更容易在新系统上运行,而 Electron/Tauri 的 Chromium/WebView 移植复杂,风险更高。
因此,最终向日葵团队决定采用Flutter框架,对UI体系进行全面重构。而且,Flutter不仅具备卓越的渲染性能和高度灵活的组件系统,在开源生态、社区支持以及工具链的成熟度等方面也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当然,选择Flutter也并非没有挑战。由于Flutter早期主要聚焦移动端开发,桌面端支持是在近几年才逐步完善的,因此在Windows、macOS与Linux等桌面平台上,生态仍相对匮乏,并缺乏大规模的商业化落地案例。
贝锐向日葵可以说是远控领域率先在桌面端全面应用Flutter的先行者。
为了让Flutter真正适用于远程控制这种对性能、兼容性和交互都有极高要求的应用场景,向日葵团队发挥了自身在复杂系统开发上的深厚积累,解决了多个核心难题。
● 在窗口体系方面,Windows、macOS与Linux的窗口管理机制差异明显,例如消息循环、事件捕获、窗口层级控制、硬件加速接口都不相同。团队基于Flutter进行了深度改造,重写了部分窗口调度逻辑,使其支持多窗口并行渲染、高效切换以及跨屏拖拽等复杂交互能力,保证用户可以在远控场景下同时管理多个会话窗口,并且拥有高性能表现。
● 在渲染性能方面,远程桌面和视频流需要高帧率与低延迟的保障。团队对Flutter的渲染管线进行了专项优化,包括减少了CPU/GPU间的拷贝损耗;另一方面对帧调度、同步等机制进行了微调,提升了帧率稳定性,为实现低延迟、高帧率的远控打下了基础。
● 在功能兼容层面,团队同样投入了大量精力。向日葵的用户规模庞大,确保新版向日葵所有功能和体验和以往能够保持一致非常重要。为此,团队在UI框架全面重构的同时,通过抽象协议层、保持数据结构一致性和适配旧接口等方式,确保新版功能能够与旧版无缝衔接,用户在升级后依然能够保持一致的功能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鸿蒙桌面端生态同样处于起步阶段,而鸿蒙团队也对Flutter给予了充分的技术支持,使得设计规范与交互方式拥有更大的创新空间。
目前,向日葵不仅率先完成鸿蒙手机版本的发布,成为业内首家实现原生适配的远程控制产品。面向华为鸿蒙电脑,向日葵同样在首发当天宣布完成原生适配,并同步上架,成为远控行业首家入驻华为鸿蒙电脑应用市场的产品,远超行业同类产品。同时,作为首批原生适配华为鸿蒙系统的远控软件,贝锐向日葵更是荣获“鸿蒙先锋”奖项。
可以说,向日葵在Flutter桌面端上的探索,不仅推动了Flutter在高性能远控场景的应用边界,也为跨平台UI框架在行业级复杂系统中的落地积累了宝贵经验。
最后,值得强调的是,实现全系统终端覆盖并非只是UI层面的跨平台挑战。远控软件涉及操作系统底层、网络传输协议、音视频处理等多个技术方向,尤其在国产操作系统、苹果iOS/iPadOS、甚至macOS上的深度支持,更是一道道行业公认的“技术高墙”。
向日葵之所以能率先实现对信创体系六大芯片、五大操作系统的全覆盖、业内独家支持iPhone/iPad等设备远控,离不开其多年积累的深厚技术积累。例如:向日葵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SADDC视频编解码专利算法,能在低带宽下实现高帧率、高画质;业内首创的软硬融合方案,通过结合自研智能远控硬件则解决了iOS、iPad端远控权限受限的问题;而在Mac系统上的完整功能支持,在同类产品中更是屈指可数。
另外,贝锐向日葵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建设,与上海市软件行业协会共同发布了国内首个《远程控制软件技术要求》团体标准,推动了远控技术在安全性、性能、兼容性等方面的统一规范。
可以说,向日葵已经在众多行业公认的“技术难区”中交出了一份令人信服的答卷,也再次印证了它作为国内远控第一品牌的领先实力。
未来,向日葵将持续深耕远程控制领域,积极拥抱并推动国产信创生态的技术创新和演进,始终保持对行业前沿趋势的敏锐洞察力,为更多用户带来更高效、更便捷、更智能的远控体验,引领行业迈向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