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程大学研发柔性机器人,深海探索取得重大突破
我国在智能机器人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应用范围持续扩大。近期,哈尔滨工程大学科研团队发布了一项最新成果:一种新型柔性机器人,能够在数千米深的海水中灵活游动,与鱼群相伴。
在海洋环境中,一条仿生机器鱼悄然游动,动作轻盈自然,甚至吸引了真实的鱼群与它共舞。这项创新由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团队经过三年研发而成。
这条机器鱼全长约32厘米,重量仅为670克,已多次下潜至4000米深海区域。
要实现深海探索,关键在于突破材料的物理限制。在4000米深的海底,水压相当于数百吨重物均匀压在一个成年人身上,相当于几十辆卡车的重量同时施加在物体上。在这种极端条件下,传统刚性驱动结构极易发生变形甚至破裂。而哈工程团队设计的柔性机器人,则采用了液态材料与柔韧结构相结合的方式,从而有效适应深海高压环境。
这项技术的关键在于如何利用液体材料驱动机器人。研究团队巧妙地将常见物理现象应用于深海环境。由于传统电机在高压低温条件下难以正常运行,团队采用了装有液体的塑料袋作为驱动单元,并在两侧装上柔性电极。通过交替通电,使塑料袋产生收缩与形变,从而实现驱动效果。
目前,该机器人已成功完成万米水深的模拟压力测试,下一步将进行全海深实地验证。北京时间8月14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科学·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