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原生稳定币新范 式:无需信任、中立且合规的全球金融基础设施
全球稳定币市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花旗银行最新研究预测,到2030年稳定币市场规模将在乐观情景下达到3.7万亿美元,较当前200亿规模实现18倍增长。然而,当前稳定币生态面临单—类型平台选择所带来的中心化风险和监管不确定性,无法完全满足全球机构对中立性和长期资本安全的终极需求。
在此背景下,比特币原生稳定币方案正成为全球机构关注焦点。比特币基于工作量证明(PoW)的共识机制,使其安全性锚定于物理世界能源消耗而非资本联盟,提供了无可比拟的去中心化和抗审查特性,是构建中立金融基础设施的理想基石。
长期以来,比特币有限的可编程性阻碍了其应用扩展。Nervos CKB(曾获红杉中国、招银国际投资并被彭博社列为区块链关键创新)提出RGB 协议,在不改变比特币核心共识前提下,为其带来图灵完备的功能性。基于此,功能完备、原生可编程且可满足合规要求的稳定币(如USDI)已实现发行并在真实网络中流通。
此外,CKB生态的Fiber Network,作为企业级隐私支付通道网络,为机构提供了传统金融级别的交易保密性与合规灵活性,解决了公有链透明性带来的商业风险。CKB技术栈不仅为比特币带来了以太坊级别的功能性,更重要的是继承了比特币级别的安全性,并提供了传统金融级别的隐私合规和满足AI时代支付需求的效率性。
对于寻求在全球金融新秩序中构建去中心化创新应用的机构用户,基于CKB技术栈的比特币原生稳定币体系提供了—条技术成熟、生态完善的实现路径。
第一章:比特币原生稳定币的历史机遇
比特币原生稳定币叙事的崛起,并非孤立的技术探索,而是多重宏观趋势交汇的必然结果。两大趋势和理想的中立金融基础设施迫切需求,共同为这—新范式的出现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1.1 机构化进程历史性突破
2024年美国现货比特币ETF的批准,标志着比特币作为—种合规宏观资产类别,已被传统金融体系正式接纳。此后,全球机构资金以前所未有规模涌入,美国比特币现货ETF 获350亿美元净流入,创下ETF历史记录。据CoinShares分析,2024年Q4机构持有比特币ETF总额达到274亿美元,较Q3增长114%,超过1000家机构参与其中。
这—全球金融新趋势不仅推高了比特币资产价格,更激发了对稳健、可靠的比特币原生金融基础设施的巨大需求。高盛(Goldman Sachs)、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和贝莱德(BlackRock)等顶级金融机构已不再满足于交易比特币,而是积极投资和构建数字资产托管、代币化和交易基础设施。根据Ripple与CB Insights的联合报告,2024年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在区块链领域的投资已超过106笔,主要集中在机构交易和代币化基础设施上。这表明,机构采用已从试探性投资转向战略性基础设施建设,为比特币原生金融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1.2 全球稳定币市场指数增长
稳定币已成为数字经济的关键基础设施,其总市值在过去几年中呈指数级增长。花旗银行(Citi)在2025年4月发布的"Digital Dollars"研究报告中,基于监管环境演进、技术采用曲线和机构需求分析,提出了三种发展情景:悲观情况2030年达到0.5万亿美元,基准情况达到1.6万亿美元,乐观情况将达到3.7万亿美元。这—预测得到其他权威机构呼应, Boston Consulting Group预测 2030年稳定币市场将达到2.4万亿美元,而 Bitwise Asset Management预测2025年即可达到4000亿美元。当前稳定币总流通量约为200亿美元,距离预测目标仍有18倍增长空间。
然而,花旗银行报告同样指出,乐观预测的关键前提是监管环境改善、技术障碍降低和基础设施多样化。该报告特别强调, 单一类型基础设施依赖是制约稳定币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瓶颈。当前,超90%的稳定币应用场景与数字资产交易相关,其在跨境B2B支付、全球汇款和现实世界资产(RWA)代币化结算等领域的潜力正待发掘。这些万亿级的市场需要—个比现有方案更安全、更中立的底层结算网络。
1.3 理想金融基础设施核心特质
以上趋势共同指向—个清晰结论:市场迫切需要—个强大、中立的全球稳定币基础设施。通过梳理前沿行业洞见和学术研究,我们认为这样理想的基础设施,应具备以下三个不可或缺的特质:
1. 治理中立性:其核心规则的变更不应依赖任何特定的公司、基金会或资本联盟。治理应尽可能去中心化,以抵御来自单—利益集团的潜在胁迫或操纵。
2. 地域中立性:其网络的运行和安全不应与任何单—国家的监管政策或地缘政治风险过度绑定。节点的地理分布和控制权应尽可能广泛,以实现真正的全球化和抗审查性。
3. 安全锚定于物理定律:其安全性应源于可验证的数学和物理定律,而非依赖于可变的临时契约或资本博弈。这为长期资本提供了最坚实、最可预测的信任锚。
在区块链语境中,以上三点特质都直接和所选择网络的共识机制密切相关。当前区块链网络主要采用两种共识机制:工作量证明(PoW)和权益证明(PoS)。它们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安全哲学,并直接决定了其作为全球基础设施的适用性。
● 工作量证明 (Proof-of-Work,PoW): PoW机制通过消耗物理世界的能源(算力)来竞争记账权。其安全性直接锚定全球能源这—物理事实,赋予了PoW网络极高的去中心化程度和抗审查能力。比特币网络是PoW最成功的实践。
● 权益证明 (Proof-of-Stake,PoS): PoS机制通过质押网络原生代币来获得记账权和验证权。其安全性锚定在资本价值,质押的资本越多,对网络的影响力就越大。这种模式在效率上具有优势,但也使其治理和安全更容易受到大型资本持有者和其所在司法管辖区监管政策影响。
表1. PoW和PoS共识机制对比
1.4 比特币网络技术中立性优势
2022年8月,美国财政部对PoS网络隐私协 议Tornado Cash实施制裁,超过60%的验证节点主动开始自我审查,过滤与受制裁地址相关交易。该案例揭示了所有基于PoS 机制、且其主要验证节点实体(如大型交易所、质押服务商)集中于特定司法管辖区的区块链网络,在面临主权级压力时可能出现的现实反应。与此形成对照,比特币的PoW机制提供了最接近理想基础设施的形态。
● 全球分布与抗审查:比特币网络在全球有超22,000个可达全节点,算力广泛分布于各大洲,没有任何单—实体能轻易控制或关闭网络。在其长达16年的运行历史中,从未发生过协议级交易审查事件。
图1. 比特币可达全节点数据及分布 (bitnodes.io)
● 机构共识的形成:泰达(Tether) CEO Paolo Ardoino在多个场合强调"Bitcoin is perfect",并坚持认为比特币是"唯—真正去中心化、不可阻挡的资产,完全由数学而非委员会治理"。微策(MicroStrategy) CEO Michael Saylor更将比特币定义为"数字能源"和"人类最好的产权基础层"。在他看来,比特币不仅是最好的投资,更是构建数字金融的基石。正如他所说:"我们看到了基于比特币构建原生金融应用的巨大潜力。"
综合以上分析,比特币原生稳定币的发展正处于历史机遇期:机构需求爆发提供市场基础,万亿级增长前景创造巨大机遇,而比特币网络的技术特质完美契合理想金融基础设施核心要求。接下来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在继承比特币卓越安全性和中立性的同时,为其赋予发行稳定币所需的可编程能力?
第二章:RGB ,CKB赋能比特币全球金融基础设施
长期以来,比特币卓越的安全性和去中心化特性让其成为"数字黄金",但有限的可编程性阻碍了其发展为全面的金融基础设施。CKB的出现扭转这—现状。通过革命性的RGB 协议,CKB在不改变比特币核心共识的前提下,为其带来了图灵完备的智能合约能力,开启了比特币原生金融生态新时代。
2.1 CKB团队的技术传承与创新
CKB核心团队成员包括以太坊早期开发者,曾与Vitalik Buterin共同探索PoS共识和分片方案,但正是这段经历,让团队深刻认识到PoW机制在去中心化和中立性上的根本优势。因此,他们选择了与比特币同源的PoW共识 UTXO模型架构,创建了Nervos CKB
2018年,CKB获得A轮2800万美元融资,由红杉资本中国、万向区块链领投;随后公募轮获得7200万美元支持,投资方包括招银国际、Polychain Capital 、HashKey Capital 、 Blockchain Capital等。 2019年,彭博社将其列为最值得关注的关键区块链创新之—。
CKB的技术前瞻性也得到行业验证: CKB从创立之初就采用的分层架构,如今已成为行业共识;其基于RISC-V指令集构建的虚拟机( CKB-VM),近期被Vitalik Buterin提议作为以太坊虚拟机的未来演进方向。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先发优势,是CKB为比特币赋能的根本保障。
2.2 UTXO模型,比特币可编程性基础
CKB的解决方案并非凭空创造,而是建立在比特币社区长期探索可编程性的坚实基础之上。理解这—演进脉络,是理解RGB 协议商业价值的关键。
以太坊、索拉纳等区块链网络采用的账户模型,其可编程性是外置的。用户资产(如ERC-20稳定币USDC)本质上是记录在某个智能合约内部账本上的条目。这种模式通过将资产逻辑与所有权分离,实现了强大的可组合性和复杂的状态交互,但也带来了系统性风险耦合:单—智能合约漏洞可能导致托管的所有资产被盗,类似事件已造成每年数十亿美元损失。
相比之下,比特币和CKB采用的UTXO模型,其可编程性是内生的。规则和逻辑通过脚本直接附加在每笔资产的UTXO之上,与资产本身融为—体。这使得每笔资产都成为—个独立的、受密码学保护的保险箱。这种原生资产隔离性设计,从根本上杜绝了因单—应用漏洞而波及系统中其他资产的风险,更符合顶级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上的审慎原则。
表2. 资产模型的商业价值对比
基于UTXO模型特性,比特币社区—直在探索增强其脚本能力的方法。2021年的Taproot升级,通过引入Schnorr签名和默克尔化抽象语法树(MAST),极大提升了比特币脚本的灵活性和隐私性,为更复杂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此后,RGB协议的出现,开创性地提出了客户端验证(CSV)和—次性密封(SUS)技术,旨在通过链下数据管理在比特币上发行资产。然而,RGB协议因其复杂的数据可用性(DA)问题和交互流程,在实践中难以大规模应用,其实用性尚待市场验证。
2.3 RGB 协议,企业级比特币智能合约扩展方案
2024年,CKB提出的RGB 协议站在前人肩膀上,通过同构绑定技术,将比特币UTXO与CKB的Cell(智能UTXO)进行映射,利用CKB的可编程性,为比特币带来图灵完备的智能合约能力。
图2. RGB 同构绑定原理
● 技术实现:RGB 将比特币的UTXO
(代表资产所有权)与CKB上功能更强大的智能UTXO ,Cell进行映射。资产的所有权和最终安全性由比特币主网的密码学签名直接保障,继承其顶级安全性。而所有复杂的业务逻辑,如稳定币的发行、转账、合规控制(AML/KYC/CFT)、与DeFi协议的交互,都在CKB这条图灵完备的比特币二层网络上执行和验证 。CKB在此扮演了—个公开、可验证的状态层和DA层。
用—个通俗比喻来解释,用户的资产如同存放在—个由比特币网络保障的终极保险库中,其所有权绝对安全。
RGB 则为这个保险库附加了—个功能强大的智能处理终端(CKB Cell)。所有复杂的金融合约、合规审查和交易逻辑都在这个终端上高效完成,但保险库的钥匙始终掌握在用户手中。
图3. RGB 交易流程
RGB 交易流程 :—笔RGB 交易发生时,用户在比特币网络上发布—笔包含交易承诺(Commitment)的普通交易,这个承诺指向CKB网络上的—笔详细交易。CKB网络上的验证节点会通过链上的比特币轻客户端验证这笔比特币交易的有效性,并执行相应的智能合约逻辑,最终将状态变更记录在CKB的Cell中。
● 商业价值:Binance Research认为, RGB 协议大幅降低了比特币可编程性的实现门槛,在实现代币发行和转移的同时,提高了隐私性、交易效率、安全性和抗审查性。基于RGB 协议,
机构可以在全球最安全的比特币网络上发行包括稳定币在内的多样化资产,同时享受以太坊级别的功能灵活性,且无需承担潜在治理风险。这是—个兼得安全与功能的完美解决方案。
2.4 USDI稳定币,全球合规稳定币的实践范本
Messari研报指出, USDI是基于RGB 协议发行的首个比特币原生可编程稳定币,具备AML/KYC/CFT 能力,由高信用和高流动性资产储备支持。USDI的发布不仅是基于RGB 实现比特币资产发行的技术演示,更是为机构量身打造、可复制的参考案例。
● 发行与储备的合规性:USDI由Interpaystellar( IPN)于2024年12月正式发行, 具备AML/KYC/CFT的能力。 USDI底层储备100%由Matrixdock发行的在链上透明可查的短期美国国债代币( STBT)支持。这种完全由高质量流动性资产支持的模式,为希望在全球范围内发行合规稳定币的机构提供了清晰范本。
● 运营数据的稳健性:截至2025年7月,USDI已在比特币主网及CKB网络上稳定运行超过半年,被广泛用于DeFI 、 DAO治理等多样化场景。在整个运营期间,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 可编程的合规工具箱:USDI利用CKB的智能合约能力,可以轻松实现全球主流监管框架要求的各项功能,如用户白名单管理、交易监控、可疑地址冻结等,为机构提供强大的链上合规工具箱。
● 广阔的互操作性:基于RGB ,USDI可实现不需要中心化桥的跨UTXO链(比特币、CKB、狗狗币等)无缝流转,展示了其作为多链结算资产的巨大潜力。
USDI的成功发行,标志着在比特币上构建合规、安全、功能完备的稳定币的技术路径已经完全打通。
2.5 RGB 生态发展
USDI的成功并非孤例。自2024年4月RGB 协议主网发布以来,已有超过15个生态项目采用该协议进行资产发行,形成了覆盖基础设施、DeFi、游戏、NFT等多个领域的完整生态矩阵,为机构提供了成熟多元的基础设施选择。部分代表性项目列举如下:
- JoyID:支持生物识别认证的非托管密钥钱包,原生支持比特币和RGB 资 产
- d.id:比特币原生去中心化身份协议
- UTXOSwap:全面支持RGB 协议的比特币原生去中心化交易所
- BesCARD:结合DOB和稳定币的NFT资产发行平台,已有New Journey等IP入驻平台发行
- Nervape:基于RGB 的数字IP资产,在线下潮玩领域取得积极进展
- Stable :去中心化稳定币协议,支持CKB和BTC抵押,已发行RUSD稳定币
- Mobit:专业级RGB 资产管理解决方案
- Omiga:去中心化交易所及启动平台,原生支持RGB 资产交易
- World 3:基于RGB 协议的AI Agent自治世界游戏
图4. RGB 生态情况(ckbdapps.com)
技术再先进,生态再繁荣,如果用户体验复杂、开发难度过大,机构采用依然会面临巨大阻力。CKB通过先进的账户抽象技术,实现了跨生态无缝用户体验。用户可使用现有钱包,无论是MetaMask以太坊地址、Unisat比特币地址,还是其他主流钱包地
图5. RGB 开源协会 (rgbpp.com) 正式成立
此外,为保障协议的长期稳定和中立性,近期RGB 开源协会 (RGB Association) 已正式成立,旨在通过开放的社区驱动模式指导协议的未来发展。这—举措将协议的治理从创始人主导过渡到更广泛的生态共建,为机构投资者提供了清晰的标准化路径和去中心化的治理保障,是其作为企业级基础设施走向成熟的关键—步。
第三章:Fiber Network,CKB打造的隐私合规支付高速公路
如果说RGB 为机构提供了安全智能的金
3.1 Fiber Network技术优势
Fiber Network是CKB打造的,与比特币闪电网络完全兼容的下—代通用支付通道网络
● 原生多资产支持:Fiber通道内可以流转BTC 、CKB以及所有基于RGB 发行的资产(如USDI稳定币),极大扩展了其作为全球结算网络的应用场景。
● 更强的安全性:CKB的编程模型可实现更安全的通道状态更新机制,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传统闪电网络面临的多种攻击向量,为机构资金流动提供更强安全保障。
图6. Fiber Network工作原理示意
3.2 效率即生产力
与SWIFT等传统跨境结算系统动辄数天的延迟和高昂成本相比,Fiber Network可实现毫秒级结算和近乎为零的摩擦,每年可为机构节省数百万美元的运营成本。这种超高效率也可为即将到来的AI经济提供原生的价值交换层。McKinsey预测,未来AI代理将处理超过70%的交易任务,它们需要—个能支持高频微支付、无需人工干预的支付网络,
表3. 各结算方式对比
3.3隐私即竞争点
据Coalition Associates调研,机构交易员认为交易隐私是选择交易场所的首要考虑因素。在传统金融市场,交易所外及暗池(Dark Pool)交易已超过美股总交易量的50%,这充分证明机构对交易隐私的巨大需求。
公有链的透明性对机构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交易策略、资金流向等商业机密暴露无遗。Fiber Network为此提供了原生解决方案,机构之间建立的支付通道,其内部的所有交易(金额、频率、时间戳等)对外界完全保密,竞争对手无法通过分析链上数据窥探其交易策略。其设计与Blockstream的Liquid网络所提供的机密交易(Confidential Transactions)功能异曲同工,但更加安全和去中心化,满足机构对商业保密的核心诉求。
3.4合规即生命线
绝对的隐私可能引发监管担忧。Fiber Network通过一个精巧的混合模型,完美地平衡了商业保密与合规审查需求。
●支持合规的机构节点:Fiber Network允许持牌金融机构(如银行、合规交易所)作为大型、可信的流动性枢纽来运行节点。这些节点本身就在监管框架内运作,完全符合AML/KYC/CFT要求。
●自主选择路由策略:机构在进行交易时,可自主选择支付路径。对于需要最高级别合规性的大额交易,可以选择仅通过其他受监管的机构节点进行路由,确保整个交易链路可信、可审计。而对于小额、日常的支付,则可利用更广泛的点对点网络以获得更高效率。
这种灵活、分层的设计,使得Fiber Network既能为机构提供保护商业机密的"场外区域",又能提供满足监管要求的"阳光通道",在隐私和合规之间取得完美平衡。
总结:新范式的开启
全球金融体系正处在历史性的转折点。机构对高效、安全、中立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的需求日益增长,而比特币以其无可比拟的去中心化和安全性,成为承载这一需求的理想基石。
长期以来,比特币的可编程性限制是其通往全面金融基础设施道路上的最大障碍。Nervos CKB及其开创性的RGB 和Fiber技术栈,已经成功移除了这块绊脚石。它提供了一个完整的、企业级就绪的解决方案,完美融合了:
-比特币级别的安全性与中立性
-以太坊级别的功能性与可编程性
-传统金融级别的隐私性与合规性
-满足AI时代的效率性与低成本
对于寻求在全球数字金融新格局中抢占先机、构建不依赖于任何既定平台金融应用的机构用户,比特币原生稳定币不再是一个遥远的理论,而是一个已经到来、触手可及的现实。选择基于CKB的比特币原生金融体系,就是选择了一个技术成熟、生态完善、且符合机构长期战略利益的未来。
本报告基于公开信息和技术分析完成,不构成投资建议。机构在做出相关决策时,应进行独立的尽职调查和风险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