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技术后门风险,筑牢网络安全防线
在数字化程度日益加深的当下,网络安全问题愈发重要,其影响不仅涉及个人隐私和企业信息安全,更关系到国家整体安全。国家安全部官方微信公众号近日发布提醒,呼吁公众提高警惕,注意身边可能存在的“隐形窃密通道”。
所谓技术后门,通常是指绕过正常安全机制、获取系统访问权限的技术手段。这些后门原本多用于开发阶段的调试和漏洞修复,但如果未能在产品上线后及时清除,就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从而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攻击者可以借助这些后门,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访问系统、窃取敏感信息,甚至远程操控设备。
当前,技术后门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形式:
一种是设备出厂时就已埋藏的“内鬼”。一些境外制造的芯片、智能终端或软件产品在设计和生产阶段,可能已被人为植入“后门”。厂商可通过特定信号远程激活这些功能,例如自动开启摄像头、麦克风,或者命令设备后台收集并回传特定数据。
另一种是为维护便利而设置的“后门”,但却存在被滥用的风险。一些厂商在产品出厂时预留了远程访问接口,本意是用于售后维护。然而,如果相关权限管理不当,或被黑客破解利用,这类接口就可能成为窥探用户隐私的“眼睛”。
还有一种是供应链环节中被暗中植入的“后门”。不法分子可能通过污染软件更新渠道、篡改开源代码库,或在生产过程中修改程序代码等方式,将恶意代码嵌入到设备中,实现对设备的非法控制与信息窃取。
有关部门提醒,智能设备与信息系统的安全与每位用户密切相关,也直接影响国家安全。公众应增强防范意识,提升自身的安全素养,防范潜藏在技术背后的窃密风险。
对于涉及敏感信息的重点岗位,建议优先选用具备自主可控能力的芯片和国产操作系统,以降低境外软硬件带来的安全威胁。同时,还可通过加强技术防御手段,例如制定系统补丁策略、定期更新操作系统、检查设备运行日志以及监控网络异常流量等方式,进一步降低技术后门可能引发的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