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稿机器人还有前途吗丨写稿机器人的前景
【写稿机器人还有前途吗丨写稿机器人的前景】lot物联网小编为你整理了的相关内容,希望能为你解答。
——本文系红网第七届“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青年记者》最近刊发了一篇文章《AI新闻写作的受众接受程度探究》,调查研究显示,AI新闻写作的受众接受程度模式为“信任—不喜欢”模式,引起广泛关注。
受众尽管对于AI新闻写作的模板化和单一化不满,但是依然选择信任AI新闻写作本身的客观性。此前腾讯财经开发的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根据算法在第一时间自动生成稿件,瞬时输出分析和研判,一分钟内将重要资讯和解读送达用户。
这不禁再度让部分媒体记者表示担忧:“今后的记者岗位会越来越少。”有网友预计,未来5年后“记者编辑都失业了”。机器人将来会取代媒体记者吗?这成为了不得不深思的一个问题。
写稿机器人可以面对海量数据,进行规模化快速处理,在瞬间完成对数据的阅读和分析,筛选出热点事件,快速生成新闻。但是记者工作是一种复杂的、高级的脑力劳动,机器人也是人类发明的,机器人的构思再精巧,也无法替代人脑。因此,机器人抢不走记者的饭碗。
首先,新闻是有温度的,是需要人类情感的,机器人做新闻给人看,很可能像报纸的静态版面一样,在昙花一现之后,优雅地死掉。因为人类的思维短时间内还无法被机器人模仿,分析和观点性的报道需要消息来源、知识积累、逻辑思维等众多的能力在里面,在这些方面,机器人写手似无法与记者一决高下。目前,由于机器人新闻中并不具备思维方面的创新,其相关报道还局限于那些数据要求多且拥有成熟报道经验的新闻事件(如企业财报和体育报道),无法进行深入报道或与被采访者进行心灵沟通,从而完成题材宏大的新闻报道。
其次,无论机器人写稿其内容多么丰富,逻辑多么严密,都不具备著作权法上作品的独创性要求。在新闻信息的采集阶段,那些由AI程序自动抓取处理生成的信息与数据,不经过“深度学习”也没有体现创作者思想情感和技术指标的内容,最终所呈现的分析报告及结论,也仅仅是对公开数据和信息进行了选择与分析。所有这些成果都只是计算机程序的运算结果,这样在相同的条件下通过相同技术条件使用此AI的人都会得到相同的结果。
再者,从现在科技发展阶段看,AI尚处在弱人工智能阶段,创作能力、目的、水平都依靠人的因素作用。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AI作品的独创性定位仍不能脱离使用程序者,也就是不能离开人的操作而单独运作。此外,新闻机器人作为一套精心设计的电脑程序软件,其在获取和处理海量信息数据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着侵犯个人隐私,滥用用户数据的隐患。
我们要拥抱科技,善用机器。对记者而言,不应将机器人看作是自己职业的威胁,而应该用开放的眼光看待机器人,将其视为编辑部的一员,通过正确的使用使其成为人类记者、编辑的同事和助手。人类仍将具有无法替代的优势,而未来的世界将由人与机器人协作创造。我们不应该把机器人放在与人类对立的位置,而应该建立和谐友好的“人机关系”。
文/高东艳(江苏海洋大学)
以上内容为【写稿机器人还有前途吗丨写稿机器人的前景】的相关内容,更多相关内容关注lot物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