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 > 机器人

记者将要下岗?写稿机器人问世,财经新闻写稿将由机器人代替 | 机器人写稿

人阅读 2023-08-04 02:31:59

【记者将要下岗?写稿机器人问世,财经新闻写稿将由机器人代替 | 机器人写稿】lot物联网小编为你整理了的相关内容,希望能为你解答。

近10年以来,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突飞猛进,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应用不断给传统行业赋能。在传媒领域,从国际传媒巨头率先试水机器人写稿,到国内新媒体头部平台利用AI算法进行内容生产和推送,都昭示着人工智能已从辅助工具演变为新闻生产主体之一,新闻传播业态面临转型升级和重构。

在此背景下,N财经率先推出机器人写稿项目“小强”,引领财经媒体行业智媒体转型之路,同时也面临着机器人写稿带来的各种问题和冲击,典型代表如“记者下岗威胁论”、“信息茧房”等。

基于信息生态理论视角,打开机器人写稿的内容生产和分发黑箱,创造性助力N财经解决机器人写稿带来的内外部人机关系问题,同时为国内财经媒体向智媒体转型提供蓝图和借鉴。

一、财经媒体机器人写稿的发展态势与特点

“机器人写稿”是传媒行业发展到智媒体时代的新兴产物,2015年左右问世以来,“机器人写稿”的概念在学界并未形成统一的权威定论,但业界部分学者对此已有一定的阐述。

“机器人写稿”的源起,其实和财经新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2006年初,美国商业数据提供商——汤普森公司尝试通过电脑程序对商业数据加工处理,并编辑成财经新闻报道。

主要鉴于经济、金融方面的新闻多以数字表达事实,便于程序化处理,可替代传统记者从事繁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其后,美联社的“Wordsmith”和《华盛顿邮报》的“Heliograf”等机器人创作内容也多以财经新闻为主。

随着智能时代的来临,各种新技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推动力,持续“颠覆”着新闻行业,“互联网+新闻”也不断地在实践中衍生出各种全新的新闻形态,如“计算机辅助新闻”,“数据驱动新闻”,再到“自动化新闻”。

作为“自动化新闻”的典型代表产品,“机器人写稿”开启了媒体行业智能时代的大门,对它而言最核心的生产技术,其实从本质上讲是一套软件或算法程序。“机器人写稿”在新闻生产的过程中,最为依靠的核心是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

随着时代不断进步,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技术和能力不断强化,“机器人写稿”也将在新闻生产过程中变得更具高效性,相应技术和生产方式的日趋成熟,势必对传统新闻业形成巨大冲击,行业面临重构,使新闻生产领域更具多样化,同时朝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在财经报道领域,数据和分析是最重要和核心的内容之一,因此“机器人写稿”在财经领域的发挥空间非常巨大,在具体应用中也更具有广泛性,它彻底地改变了传统财经新闻的生产方式,甚至可以在财经新闻生产过程中慢慢剥离采访的环节。

也就是说记者甚至不需要去实地采访,就可以根据相应的数据逻辑和其他信息验证,最终完成一篇财经新闻报道,而且“机器人写稿”能以极快地速度产出数量惊人的报道。

无法想象,人类记者要完成2000篇报道需要多久,而对Wordsmith平台而言,一秒钟就够了,尤其是财经类新闻的创作,数量上能增长到惊人的近15倍。对此美联社称,“机器人写稿”能让记者潜下心,专门挖掘深度新闻以及新闻素材间的隐性关联,再也不用去面对那些相当枯燥的数据。

二、财经媒体机器人写稿的人机关系问题及原因

在N财经公司,证券部是专门关注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市公司新闻的部门。在“小强”项目启动“AI写稿”之前,专门设有一个公告组,多名记者按条线分工负责监控A股市场盘面资讯以及上市公司重要公告、资讯,加以简单采访及资料,第一时间发布。

如果新闻选点得当且在财经媒体中发布时间靠前的话,相关新闻也能得到较好的传播,相应记者也能取得较为稳定不错的收入。此外,其他部门如公司部、金融部等也会按地域、条线等,至少会配备1-2名记者从事这相关的工作。

在对证券部公告组的记者访谈时,关于AI写稿的影响,有记者反馈称“有时我们第一时间捕抓到的重要新闻资讯,非常努力地抢时间迅速成稿发布,却发现几分钟甚至10几分钟前,‘小强’自动采写的相关AI稿件早已发布”。

“人工写稿再怎么快,也快不过机器人啊”,从这部分记者表露出的沮丧之情,可见“人机替代”问题在N财经内部确实局部存在,对这部分员工的分工调整也迫在眉睫。

记者写稿空间遭到“AI写稿”挤压,稿酬直接受影响,月度绩效和好新闻奖金等也同步受到冲击。

更加严峻的是,这种“被机器淘汰”的挫败感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他们的信心,加之近年不少人工智能舆论鼓吹“机器威胁论”、“记者下岗论”,类同证券部公告组的记者,内心难免萌生不少“想法”,有些想转岗到其他部门,甚至有离职转型其他行业的想法。

此外,在“小强”项目启动后,编辑比记者还面临更多的“挑战”,不少编辑工作量反而比之前增大了,但绩效却不如从前。

AI稿件最终还必需编辑的审核发布,虽然这个审核过程相对并不复杂,大多数是“一键发布”,但在海量AI稿件的庞大基数背景下,编辑的审核工作量爆发式增长,而这部分工作量与稿酬绩效等基本没关系,反而减少编辑在整合原创稿件等工作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直接影响了他们的绩效。

工作量加大绩效收入反而受影响,这不禁让不少编辑对“小强”项目产生“不满”:机器人写稿到底是用来提高工作效率的,还是来“添乱”的?

三、财经媒体机器人写稿的人机关系问题应对策略

在财经媒体的人工智能时代,随着AI写稿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的覆盖和深入研究,从事资讯快速发布等简单性、重复性工作的记者、编辑必将被AI所淘汰,留下的是知识储备和经验非常丰富、拥有创新能力的采编从业者。

人工智能时代,要求员工要有新的工作格局,适应企业新战略工作要求转变,才能在新时代的分工中占据主动地位,企业也更愿意为这些具有高价值性的员工提供发展机会和资源支持。

对于企业而言,根据不同的战略目标,对各类人才的管理重点也可能因时而异,人员激励也需要有针对性调整。双因素激励理论更多应用于对企业整体员工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进行分析,而如果事先基于企业战略通过Snell模型对人才分类,在此基础上扩展利用双因素激励理论制定激励措施,可实现更有针对性的人才激励机制。

写稿机器人不可能完全替代人工,两者之间的替代问题解决出路为人机协作,要实现人机协作共同为读者服务,则有必要先对写稿机器人的角色进行细分定位,同时与不同类型员工协作并匹配与之相适应的工作分类。

首先,结合N财经公司AI写稿项目的具体实践,按AI写稿的自主水平和主动及自动化程度,写稿机器人在创作中充当的职能角色被分为三种:

一是助理职能,按记者编辑报道需要,及时提供数据和新闻价值发掘支持;

二是顾问职能,对热点事件快速反应、形成能独立成篇的碎片化报道,供记者编辑选用,提供深度报道综合支持;

三是执行功能,自主评估备选方案并进行商业决策,自主成稿快速发布,仅需编辑最后做敏感度及情感把关。基于此,根据写稿机器人所充当的职能角色可将AI写稿分为三类:助理型AI、顾问型AI和执行型AI。

其次,在实际的内容创作工作中,根据人类劳动者和人工智能需求程度大小的不同,记者、编辑和写稿机器人的合作程度和权重也有所区别。

四、构建人机协作的智媒服务新生态

无论是传统纸媒还是新媒体,甚至到现如今的智媒时代,深度内容都是财经媒体的灵魂,是媒体品牌的基石,是融媒体“守正创新”必须守护的“正本”。

人工智能时代,虽然写稿机器人在深度内容和情感关怀方面很难胜过人工,但在实时新闻领域,写稿机器人的及时、高效以及涉猎面广泛,也是人工难以匹敌的。

因此,随着爬虫技术和采集算法越来越智能化,快讯电报内容越来越成为AI写稿的主场,尤其是财经资讯领域,重要数据发布、重磅官宣公告以及市场行情异动等,再简短的信息都足以独立成篇,抢在第一时间发布也能取得巨大影响力和传播效果,执行型AI在此类工作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相反记者编辑(多为编辑)只扮演着最后把关签发的流程性职能,匹配的多为专业深度有限但综合基础知识面广或擅长互动等服务的通用-服务型员工,同时,智能-成长型新近员工也可先安排此类工作“练手”,培养新闻判断能力和把关能力等专业基础技能。

在快讯电报的创作端,AI写稿成为主导,同样在分发端,虽然采用人工推荐 智能推送相结合的策略,但由于快讯电报无论从数量还是涉猎面来说都很大和广,必然还是AI推送为主导,人工只推荐重磅的公共性资讯到关注及置顶栏目。

结语:

人工智能时代,记者和编辑是否会被AI所替代?读者如何破除由AI算法强化的“信息茧房”效应?在最适合AI写稿应用和创新的财经媒体领域,通过对N财经公司AI战略下的内外部人机关系问题全面梳理。

在内部,基于Snell模型对内部员工分类,在此基础上利用双因素理论对各类员工进行组织分工、考核和激励重构;在外部,从信息生态理论视角,解构了AI写稿背景下的“信息茧房”效应强化机理,结合N财经公司的应用实践,主推三种技术治理手段。

最后,在分别解决内外部人机关系问题的同时,搭建了AI写稿背景下的人机关系管理模型,系统性地全面梳理AI战略下的内容及产品服务三大体系:人类智能主导的深度内容、人机协作的内容产品、人工智能主导的快讯电报,加上PUGC内容共创平台,最终构建了基于人机协作的智媒服务新生态。

以上内容为【记者将要下岗?写稿机器人问世,财经新闻写稿将由机器人代替 | 机器人写稿】的相关内容,更多相关内容关注lot物联网。

LOT物联网

iot产品 iot技术 iot应用 iot工程

Powered By LOT物联网  闽ICP备2024036174号-1

联系邮箱:support1012@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