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H1全球AI眼镜出货量暴涨110%,小米、阿里、360等巨头加速“上新”
自Ray-BanMeta眼镜突破百万大关,一跃成为备受瞩目的现象级爆款以来,智能眼镜行业便以迅猛之势崛起。
市调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在报告中指出,2025年上半年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同比增长110%。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雷朋Meta智能眼镜的强劲需求,以及小米、TCL-RayNeo等新厂商以及一些小品牌的加入。
近段时间以来,AI智能眼镜市场再度掀起一股“上新热潮”,小米、阿里巴巴、360、中国电信、理想等行业巨头纷纷入局,以技术创新为强劲引擎,展开了一场高水准、多维度的激烈博弈,使得整个行业的竞争态势愈发白热化。
AI眼镜“上新”,科技圈又热闹了
6月26日,小米正式发布了旗下首款AI眼镜,其售价为1999元起。它被定义为“面向下一代的个人智能设备”,也是“随身的AI入口”。
从硬件配置来看,小米AI眼镜搭载了高通骁龙AR1芯片,支持第一人称相机,配备了12MP镜头可用于录制视频;并且搭配第三方App后还可实现视频通话与视频直播,满足用户多样化的沟通需求。
不仅如此,小米AI眼镜在音频体验方面也有出色表现。它搭载了开放式耳机,配有立体声双单元以及五麦克风系统,能为用户带来清晰、沉浸的听觉享受。
在交互体验上,小米AI眼镜搭载了超级小爱,支持语音拍照、录像等便捷操作。此外,用户还可以通过摄像头识别物体、翻译文本,以及摄像头扫码支付(需说出“确认支付”)。
据国内XR Vision报道,小米AI眼镜在首销的3天内,销量或已接近5万副,创下了中国AI眼镜最快销售纪录。
图源:小米
7月26日,阿里巴巴正式公布了首款自研AI眼镜——夸克AI眼镜的技术研发进展。目前,阿里巴巴AI眼镜已完成研发,预计将于年内正式发布。
据悉,阿里AI眼镜提供两种版本选择,分别是不带显示功能的AI眼镜,以及具备显示功能的AI AR智能眼镜。其中,带显示功能的版本具有更高优先级,预计将采用双芯片架构,搭载高通骁龙AR1 恒玄BES2800芯片,以实现更强大的性能。
夸克AI眼镜堪称阿里巴巴AI能力与生态协同的集大成者,它将深度融合阿里及支付宝生态。不仅具备通义千问大模型和夸克最新AI能力,还支持高德导航、支付宝看一下支付、淘宝比价、飞猪商旅提醒等多样化功能,为用户带来全方位的智能体验。
为支撑多模态AI能力的落地应用,夸克AI眼镜在硬件结构上进行了全面且系统的重构。它具备通话、音乐、翻译、会议纪要等主流功能,同时在AI交互体验、佩戴舒适度、显示与影像效果、续航能力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
除了融合阿里巴巴自有生态,夸克AI眼镜还将会联合全球领先的眼镜品牌,通过技术、渠道、服务以及C2M定制能力的整合,着力解决用户体验的关键瓶颈,为用户打造更加卓越的智能眼镜产品。
图源:网络
7月27日,中国电信天翼AI正式发布了首款智能穿戴设备——天翼AI智能眼镜。该产品依托中国电信云网融合基础设施与星辰大模型技术体系,开创第一视角智能交互新范式。
天翼AI智能眼镜首次实现星辰大模型在智能穿戴设备领域的全栈化赋能。在端侧,高通骁龙AR1芯片承载轻量化模型,支持0.8秒瞬时抓拍、多模态实时翻译等毫秒级响应;在云端,中国电信分布式智能算力网络为模型提供坚实支撑;在交互层,星辰大模型深度集成语义理解、视觉识别、语音交互等全模态能力,为用户提供便捷、高效的交互体验。
天翼AI智能眼镜以解放双手为核心理念,全方位重塑用户体验。在感知维度,1200万像素超广角镜头配合7项AI影像算法,实现1440P高清视野同步;在交互维度,5麦克风阵列与星辰语音大模型深度融合,保障精准语音唤醒,用户仅需发出“小辰小辰”指令即可完成拍照、录像等操作。
此外,该产品还具备实用的食物识别功能,它可以分析食物的成分、热量、营养等信息,并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健康建议,堪称“随身饮食分析师”;其文旅导览功能已接入多家博物馆数据库,当用户佩戴天翼AI智能眼镜参观时,可自动识别展品并提供专业讲解,后续还将持续扩展更多博物馆数据库,为用户带来更丰富的文化体验。
图源:中国电信
除此之外,在日前举行的2025中国互联网大会中,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360即将发布两款AI智能硬件——AI智能录音笔和AI智能眼镜。
从目前透露的信息看,这款即将面世的360智能眼镜,将搭载AI视觉系统,接入360纳米搜索的AI能力。重点实现三大场景:演讲提词、跨语言对话翻译、以及结合环境信息的实时交互提示。
还有消息称,理想汽车旗下首款拍摄类AI智能眼镜或将首发恒玄BES 2800 研极微ISP的方案。据悉,该AI眼镜为理想和歌尔联合研发,歌尔负责硬件部分,理想负责软件部分。该产品将会接入Mind GPT大模型及接入支付宝看一看支付功能。
增长进行时,AI眼镜开启智能穿戴新纪元
随着小米、阿里巴巴、360、中国电信、理想等巨头的竞相入局,智能眼镜赛道的竞争已然白热化,从技术研发到市场布局的全面角力,正推动这一新兴品类加速走进大众视野。
根据IDC预测,2025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预计将达到1280万副,同比增长26%;其中中国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预计为275万副,同比增长高达107%。而这一系列数据彰显出了智能眼镜市场的巨大潜力。
实际上,AI眼镜的火爆“出圈”绝非偶然,而是供应链成熟、交互范式迁移与AI技术落地的三重共振所催生的结果。
从供应链角度来看,AI眼镜的的诞生需要经历从设计、模板零件、压印、光学模组等复杂的工艺流程,才能将整机交付到消费者手中。过去,由于技术瓶颈和供应链的不完善,AI眼镜的生产成本高昂,且难以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不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供应链的日益成熟,AI眼镜的的关键组件实现了突破性进展,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生产成本也逐渐降低。
如今,光波导模组厚度已突破1.2mm,透光率提升至85%,为用户带来了更加清晰、舒适的视觉体验;6nm制程芯片让功耗降低40%,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AI眼镜的发热和续航问题;石墨烯导热膜的引入则进一步提升了散热效率,支持高密度电池的应用,延长了产品的使用时间。可以说,供应链的成熟,不仅为AI眼镜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还让产品在价格上更具竞争力,为市场的爆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AI眼镜已不再是单纯的穿戴设备,而是进化成了“可佩戴的超级计算机”。它深度融合了视觉、听觉等多种感知能力,催生了无感化多模态交互形态。用户只需通过简单的语音指令或手势操作,就能轻松实现拍照录像、实时翻译、空间导航等多种功能。这些功能的集成,不仅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还正在重塑人机交互的逻辑,让科技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
此外,AI大模型的快速发展与不断优化,更是为AI眼镜注入了强大的“智慧内核”。天翼星辰、通义千问等模型的轻量化,使得在本地设备上运行复杂的AI模型成为可能。这意味着AI眼镜无需依赖网络连接云端,就能快速响应用户指令,实现实时翻译、场景识别、健康监测等多种智能化功能。
这种离线运行的能力,不仅提高了AI眼镜的实用性和便捷性,还为用户的数据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而未来,随着大模型进一步优化,AI眼镜的“思考”能力将更接近人类,真正成为用户的“数字外脑”。
平安证券表示,随着入局者不断增加,2025年AI智能眼镜新品有望迎来密集发布。AI眼镜正逐步从“炫技”走向“实用”,翻译、拍照、AI语音助手等功能逐步成为日常高频使用场景,尤其是在运动、通勤、翻译等场景下,相比手机具备潜在的替代性。
写在最后
巨头的加速入场、技术的持续进步以及市场的逐步成熟,无疑都在加速推动着AI眼镜的普及。但在行业狂飙突进的同时,市场也应保持一份理性与冷静,审慎看待这一“风口”。
若您紧跟边缘计算产业的最新脉搏、洞悉前沿动态,那么8月27日于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举办的“IOTE 2025深圳・边缘计算产业生态大会”,将是您不容错过的绝佳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