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号月壤发现外太阳系小行星残留物
10月21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带回的月壤样本中发现了一类罕见的陨石撞击残留物,首次证实了来自外太阳系的小行星碎片可迁移至内太阳系并撞击月球。这一发现不仅为太阳系内部物质来源提供了关键证据,也为月球上水的存在机制提出了新的解释路径。相关研究成果已于当日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陨石被视为记录太阳系早期演化过程的重要载体,其中CI型碳质球粒陨石尤为特殊,因其富含水分与有机化合物而备受关注。然而,这类陨石在地球表面极为稀少,主要受限于地球大气层对陨石进入时的高温烧蚀以及活跃的地质活动对原始痕迹的破坏。相比之下,月球缺乏大气和显著的地质更替,成为保存古老撞击记录的理想场所,如同一座天然的宇宙档案库。
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徐义刚院士与林莽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对嫦娥六号采集的月壤样本进行了系统性分析,成功识别出CI型碳质球粒陨石的撞击残留物。这些残留物系陨石母体高速撞击月表后经历熔融与急速冷却形成的微小颗粒。基于此次发现,研究团队还建立了一套用于识别地外样品中陨石成分的新技术体系。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所副研究员王锦团指出,这一成果不仅表明外太阳系物质能够向内太阳系迁移,拓展了对太阳系物质传输机制的理解,同时揭示了碳质陨石可能在月球水资源形成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CI型陨石的母体小行星多分布于外太阳系区域,其富含挥发性成分的特性使其成为水和有机物的潜在输送者。
统计数据显示,此类陨石在月球表面的出现频率明显高于地球,暗示过去对碳质陨石参与地月系统物质积累的贡献存在低估。研究进一步推断,此前在月球样本中探测到的具有特定同位素特征的水,很可能来源于这类陨石的持续撞击。该发现为未来探索月球水的分布规律与演化历史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