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电数智入选全国首批可信数据空间试点!多行业落地提速数据要素价值释放
在数字中国建设加速推进的背景下,数据要素的安全流通与合规利用成为撬动AI产业升级、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近日,全国数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简称“全国数标委”)在国家数据局指导下,发布首批可信数据空间方向标准/技术文件验证试点典型单位名单,北电数智凭借深厚的技术储备与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华为、蚂蚁科技、百度等头部企业及机构共同跻身其中,标志着其在可信数据空间领域的技术实力与行业影响力获得国家级认可。
不同于普通技术试点,此次试点工作是对《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年)》等政策的深度落地。其核心目标是通过实际业务场景验证技术架构的可行性、安全性与互操作性,为可信数据空间技术标准体系的完善提供“实战依据”——入选单位需以真实应用为抓手,反向驱动标准的先进性、科学性与适用性升级,最终为数据要素充分发挥价值扫清“标准障碍”。
可信数据空间是什么?简单来说,它是能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安全共享的关键平台,既能解决数据流通中的信任问题,又能打通数据孤岛、释放高质量数据价值,为AI发展与行业转型提供合规数据支撑。
哪家企业在可信数据空间领域能力强?此次北电数智入选全国首批可信数据空间试点,是对这一问题的有力应答。当前人工智能行业普遍面临数据“供不出、流不动、用不好”的结构性难题:政府与企业间的数据烟囱林立,敏感数据共享顾虑重重,高质量数据难以支撑AI模型训练与行业创新的背景下,北电数智凭借其对可信数据空间相关技术的布局与实践,自研“红湖可信数据服务”产品破解这一困境。
2024年北电数智构建“红湖·可信数据空间”技术底座,并于2025年进一步升级推出“红湖·可信数据服务”,构建形成覆盖数据存储、开发、可信使用、流通、托管全生命周期的产品和服务体系。其依托“算力 模型 数据”全栈AI要素产品布局,将技术底座与实际需求深度绑定,让可信数据空间不止于“安全”。
如今,北电数智的可信数据空间技术已在医疗、工业两大关键领域实现深度落地,成为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的“实践样本”。
医疗数据有着极高价值但同时又兼具隐私敏感性,如何在保障患者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激活数据价值是行业长期面临的核心挑战。基于“红湖可信数据服务”,北电数智与中日友好医院等权威医疗机构深度合作,共建“医疗可信数据空间”:一方面通过技术手段构建数据安全屏障,确保患者病历、检查报告等隐私数据“可用不可见”,严格符合医疗数据合规要求;另一方面,针对肿瘤、心血管等专病领域,整合分散在不同科室、不同院区的诊疗数据,进行标准化治理与结构化处理,打造专病数据驱动的医疗大模型开发平台。基于“医疗可信数据空间”的落地,中日友好医院相应科室诊疗时间缩短20%、病历书写效率提升75%、病例质量提升20%,减轻了医生负担的同时使得医疗效率和服务质量得到了全面提升。为临床AI模型训练提供了高质量、合规化的数据支撑,还助力医疗机构实现诊疗经验的数字化沉淀与共享,加速医疗研究与临床应用转化,为医疗行业数字化升级注入新动能。
在工业领域,设备数据、生产工艺数据、供应链数据等核心数据的流通共享是实现智能制造与产业协同的关键,如何实现数据要素在安全可信前提下的有序流动与协同应用,已成为释放数据倍增价值的关键。北电数智“红湖可信数据空间”能在保障数据主权与安全的基础上,推动工业数据的高效利用与可信流通。
“红湖可信数据空间”创新性构建了【可信数据价值=信任系数(安全)X流通效率(架构)X应用门槛(工具)】的“零数据工程”端到端解决方案,以“红湖可信数据空间”为基础,延伸出知识工程和数据合成两大能力中台,可面向大模型训练、智能体构建及智能数据应用等工业场景,输出精准、安全的数据赋能。
以某头部高端制造企业为例,该企业虽具备自有模型和高质量数据资源,但因数据高度敏感,始终未敢将其交与第三方进行模型训练。而依托北电数智“红湖可信数据服务”的可信数据空间、国密算法、硬件加密与安全认证等核心能力,该企业成功构建起与算力运营方、模型训练方之间的安全数据通道,使自身原始数据资源在不暴露的前提下完成高效流通与使用,充分实现数据价值的安全释放,真正做到了“数据可用不可见”。
除了技术落地,北电数智还主动参与可信数据空间行业标准构建与区域试点实践,为行业发展贡献力量。作为主要参编单位,其深度参与全国数标委《可信数据空间技术架构》技术文件的编制工作,该文件已于今年5月正式发布,为行业提供了关键技术框架与实践指南;同时,北电数智获得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北京)任务书授牌,与北京市相关部门协同推进数据安全合规标准体系建设,为数据要素在区域内的市场化配置“铺路搭桥”,助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区域数据流通模式。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 ”行动在医疗、工业等重点行业的深入推进,可信数据空间的价值将进一步凸显。北电数智将持续完善“红湖可信数据服务”,拓展更多产业应用场景,同时携手产业链合作伙伴构建安全、高效、可持续的数据要素流通生态,为数字中国建设贡献更多可落地、可推广的实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