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平台烧钱竞争愈演愈烈,商家利润微薄甚至倒贴
今年4月以来,各大外卖平台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补贴竞争,订单数量不断刷新纪录。表面上看,消费者享受到了优惠,商家也获得了更多销量,看似双赢。但实际情况是,许多商家的经营压力反而加大了。
在湖北一家位于繁华地段的茶饮店,一单售价为19.4元的外卖,扣除各类费用后,实际收入几乎与成本持平,几乎没有利润可言。
另一家粤菜馆在6月共接到外卖订单4158单,总营业额达到162215.8元。然而在扣除商家补贴、平台佣金、配送费、房租、人工、水电、食材等成本后,最终反而亏损了10340.47元。
一家经营早餐的店铺,日均外卖订单接近1000单,但利润微薄,甚至接近零利润。店主表示:“以前做传统餐饮,一个门店的月收入也能上万元。现在如果不做外卖,客源就会被别人抢走,只能硬着头皮做。”
调查发现,外卖平台设置的促销机制中,补贴往往由平台和商家共同承担。一些订单由于促销活动叠加,成本甚至超过收入,出现商家倒贴钱的情况。尽管如此,为了维持在平台上的曝光度,大部分商家依然不得不参与各类补贴活动。
有专家指出,这场外卖竞争本质上是一种资本推动下的“内卷”行为,以“烧钱换市场”为主要特征,这种模式并不具备可持续性。如果平台通过提高佣金、压低价格等方式将成本转嫁给商户和配送人员,不仅会加剧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也可能影响服务质量与消费者的用餐体验。
外卖行业的发展方向,不应仅仅局限于价格战,而应转向价值提升和服务优化。只有建立一个共享、规范、有序的平台生态,才能真正推动中国餐饮行业和数字经济实现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