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未达自动驾驶,责任仍在驾驶员
目前,市面上销售的汽车所配备的所谓“智驾”系统,尚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水平,驾驶员仍是车辆运行过程中的责任主体。若在行驶过程中出现“脱手脱眼”的行为,不仅会带来严重的道路交通安全隐患,还可能承担民事赔偿、行政处罚乃至刑事责任等多重法律后果。对此,相关部门将加强协同管理,进一步完善相关规范。
今年4月,有关部门召开专题会议,明确要求汽车生产企业必须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测试与验证工作,清晰界定系统的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机制,杜绝夸大或虚假宣传,切实提高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安全性能。
此外,今年2月发布的一项技术指南中也明确指出,企业应清晰界定行车辅助功能的系统适用范围,包括所支持的道路类型、道路基础设施条件、天气状况以及对其他交通参与者行为的识别与响应能力等。同时,应验证车辆在实际运行中能否准确识别系统边界的达到或突破情况。
当系统在运行中判断车辆已接近、正在或即将超出其设计运行范围时,应采取合理方式及时提醒驾驶员。若系统检测到驾驶员脱离驾驶任务、未对警示作出反应且未接管车辆控制,应适时启动风险缓释机制,确保车辆能够安全停止。
若驾驶员未按照规范使用组合驾驶辅助功能,系统应具备相应的限制措施,如禁止该功能的激活,以确保使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