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科研团队研发高温铁磁半导体材料
近日,有报道称,日本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铁磁半导体材料,该材料能够在更高温度环境下稳定运行,其居里温度可达 530 K,相当于约 256.85℃。
所谓居里温度,是指磁性材料中自发磁化强度下降至零的临界温度。当温度达到这一数值时,材料会由铁磁性或亚铁磁性转变为顺磁性。该温度代表了磁性材料的理论工作上限,受到其化学组成与晶体结构的影响。例如,铁的居里温度约为 770℃,而钴则高达约 1131℃。
在 Pham Nam Hai 教授的带领下,东京一所科研机构的研究团队实现了这一突破。相较以往的铁磁半导体材料,新开发的材料在高温条件下展现出更出色的性能。
此前,科学界将关注点集中在掺铁的窄带隙 III-V 族半导体上,如(In,Fe)Sb 和(Ga,Fe)Sb,这类材料具备实现高居里温度的潜力。然而,如何在不破坏晶体结构的前提下,向材料中引入大量磁性元素(如铁),始终是一个技术难点。
研究团队最终采用了一种名为“步进流生长”的技术,在一个略有倾斜(大约 10° 偏轴)的 GaAs(100)基底上生长(Ga,Fe)Sb 薄膜。这种方法有效避免了晶体结构损坏,同时实现了高达 24% 的铁含量。
通过这一工艺,研究人员制备出了(Ga?.??Fe?.??)Sb 薄膜,其居里温度范围在 470K 至 530K 之间,刷新了铁磁半导体研究领域的记录。
为验证材料的磁性特性,研究团队使用磁圆二色性光谱法对其进行了检测,以此观察光与自旋极化电子态之间的相互作用。此外,他们还借助 Arrott 图对磁化数据进行分析,这是一种用于确认材料磁性转变温度的方法。
实验结果显示,样品中每个 Fe 原子的磁矩约为 4.5μB,接近锌矿结构中 Fe³?离子的理想值 5μB,几乎是传统 α-Fe 材料磁矩的两倍。此外,研究团队还评估了材料的稳定性。一块厚度为 9.8nm 的薄膜在常温空气中存放 1.5 年后,虽居里温度稍降至 470K,但依然表现出良好的磁性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