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 > 区块链

专访安永战略与交易咨询合伙人邬嘉烨:建议碳普惠激励更加多元化

人阅读 2023-09-09 04:44:01
广告 X
欧意最新版本

欧意最新版本

欧意最新版本app是一款安全、稳定、可靠的数字货币交易平台。

APP下载  官网地址

随着低碳理念的不断推广,国内碳普惠制进入预热期。今年以来,全国多地碳普惠体系建设传来新动向。

5月,武汉发布《武汉市碳普惠管理办法(试行)(公开征求意见稿)》,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机构、组织和个人可通过购买碳普惠减排量实施自愿碳中和;8月,深圳“全民碳路”碳普惠项目在深圳排交所上市交易,标志着深圳“首个碳普惠交易品种”正式进入碳市场。

为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加入全民减排行动,“碳普惠”应运而生。作为一项创新性自愿减排机制,“碳普惠”通过构建一套全民碳减排“可记录、可衡量、有收益、被认同”的机制,对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的节能减碳行为进行具体量化并赋予一定价值。

公开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消费碳排放总量已达37.24亿吨,占全年碳排放总量近三分之一。而《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也指出,我国大约10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中,消费端占比达53%。

眼下,推动消费端碳减排对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作为一种创新性自愿减排机制,碳普惠是激励全社会参与碳减排,践行低碳、零碳负碳行动的一大有效途径。但目前,国内关于碳普惠的具体实践仍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在安永战略与交易咨询合伙人邬嘉烨看来,一方面,碳普惠实践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政策、制度和技术标准,尤其是使相关激励更为充分;另一方面,不同地区间的碳市场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一些企业和机构难以实现跨区域的协同合作,更尚未在公益性与商业性上找到平衡。

邬嘉烨认为,目前碳普惠体系建设在国家顶层战略设计的推动下蓬勃发展,尽管在具体实践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但随着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碳普惠也可以通过与其他领域协同创新以实现更多的可能性。此外,碳普惠机制的建立需要政府、企业及消费者共同努力,“应调动广大企业的积极性,因为他们最贴近用户,最了解市场。企业可以在价值链路设计,商业激励和商业闭环上开展更深层次的探索”。

现阶段碳普惠在国内发展情况如何?创新发展碳普惠机制有哪些实现路径?碳普惠如何实现更好的实现数字化赋能?针对以上问题,安永战略与交易咨询合伙人邬嘉烨于近日接受九派财经专访。

九派财经:国内碳普惠发展进入了怎样的阶段?您认为现阶段推进碳普惠体系建设的重点是什么?

邬嘉烨:国内碳普惠实践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在国家顶层战略设计的推动下蓬勃发展。截至2023年,我国大部分省份已出台碳普惠省级层面政策文件,已有20多个省份发布了碳普惠机制试点方案,并积极进行试点。

当前推进碳普惠体系建设的主要重点包括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制度体系,完善碳普惠机制顶层设计与价值链路的长期规划;进一步完善的碳减排量核算方法学,统一评估评价标准。此外,建立有序的项目开发体系和可持续性的、良性的碳减排量消纳体系,在探索区域协作机制以及政策协同的基础上,提升碳普惠的协同效益。

九派财经: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碳普惠如何能达成更有效的激励模式?

邬嘉烨:目前碳普惠实践中大部分的激励模式为“积分换代金券”,它对于公众来说“代金券”并不是刚需产品,吸引力还不够大。因此,我们建议建立更多样化和灵活的激励机制,尤其是政策性的激励。比如碳普惠减排量可以与个人所得税税前抵扣挂钩,可以和公积金贷款利率挂钩等政策激励。其次,碳普惠减排量接入全国碳市场参与交易也是值得尝试的激励方式。

九派财经:如今政府主导的新型多元碳普惠机制正快速发展。下一步,您认为应该如何打通碳普惠区域联动的价值链?

邬嘉烨:目前政府主导的碳普惠机制主要是在各主导政府所在省市内进行,各省市之间的联动还未打通。所以,要打通区域联动的价值链,首先对有效低碳场景有统一的界定,比如说建立国家标准。其次要有统一的方法学来计算减排量。最后需要一个跨区域的市场,能够使得全国范围的碳普惠减排量流通交易。

九派财经:近些年企业主导的碳普惠同样正在推动碳普惠机制的市场化发展,同时难以避免面临一些挑战。在您看来,最大的难题是什么?该如何应对或化解?

邬嘉烨:目前一个比较大的难题是激励机制的不充分。目前绝大部分的碳普惠实践主要通过积分兑换作为碳普惠的激励机制,能够兑换的产品也比较有限。未来如果能够建立更多样化和灵活的激励机制,并且建立长期稳定的激励机制,能够提供持续的奖励和回报,那么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将会更加提高。

另一个碳普惠的难题是目前不同平台的碳账户缺乏互联互通。目前的碳普惠体系还是以区域内的体系为主,难以实现跨区域的协同合作。在平台方面,碳普惠平台暂时未能在公益性与商业性上找到平衡,各平台间缺乏由点及面的系统性、全局性协作机制,无法做到互联互通;另外,不同平台/不同主导方发起的碳普惠减排标准和减排行为计算都有所差异,也会使得碳账户较为难以实现互联互通。

对于这些难题,建议建立集中的碳普惠数据平台,同时制定全国统一的减排标准和方法,确保减排行为的计算和认定过程的透明度和准确性。再者推动建立碳账户互联互通的技术和标准,以实现碳账户之间的数据传输和互动,促进碳减排行为的综合管理。

九派财经:在数字化和智能化趋势下,碳普惠如何才能更好的实现数字化赋能?

邬嘉烨:我们理解,在当下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趋势下,碳普惠应抓住技术浪潮的风口。比如利用物联网和传感器技术,实时收集能源消耗和排放数据。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将这些数据可视化,帮助个人/企业更好地了解和管理其碳足迹,也能帮助政府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其次,通过区块链技术和智能合约技术,进一步探索数据及交易的自动化处理流程,并建立可追溯性的碳减排、碳市场交易记录,从而提高碳普惠相关数据及信息的透明度及可信度。

此外,我们理解可以在分布式的碳账户的基础上探索地区性乃至全国统一的数字化平台的建设,使个人及企业能够更便捷地了解市场动态并获取实时数据,从而更好的管理自身的碳排放。

随着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碳普惠也可以与其他领域协同创新,如智慧交通、智能家居等,实现碳减排与生活便利的结合。例如,智能交通系统可以根据个人的碳排放情况提供最优的出行方案,智能家居系统可以自动调整能源消耗,以降低碳排放。这些创新都将为碳普惠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九派财经:从长远来看,创新发展碳普惠机制还有哪些具体实现路径?

邬嘉烨:目前,我国的碳普惠尚处于起步阶段,碳普惠体系建设仍存在一定的不足。虽然不同地方均在大力推广碳普惠,然而,各地目前碳普惠的普及与成效也有着较大差异,大部分的碳普惠平台生命周期都不长。

从长远看,我们建议探索更加市场化的碳普惠机制,政府可以更侧重在碳普惠制度的顶层设计,法律法规保障,相关标准制定,交易市场建立及政策激励制定上。同时,应调动广大企业的积极性,因为他们最贴近用户,最了解市场。企业可以在价值链路设计,商业激励和商业闭环上开展更深此次的探索。

九派财经记者 涂梦莹

编辑 李宛珊

【来源:九派新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LOT物联网

iot产品 iot技术 iot应用 iot工程

Powered By LOT物联网  闽ICP备2024036174号-1

联系邮箱:support1012@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