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公布:每人 300 万奖金,杨振宁、马化腾等发起
9 月 22 日消息,9 月 20 日,第七届“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在深圳举行,50 位获奖科学家走上领奖台。这项由腾讯出资、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运营、科学家主导人才遴选的公益奖项,由杨振宁、饶毅、施一公等十几位知名科学家与腾讯公司创始人马化腾共同发起,是目前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项目之一。每位获奖人将连续 5 年获得总计 300 万元奖金。
据介绍,今年获奖人的研究涵盖人工视网膜光感修复、非阿贝尔任意子的产生和操控、光电赋能人工酶、火星岩石漆中寻找生命标识、植物生长素的分秒级调控、神经性耳聋药物研发、可信视觉计算、载人密闭空间二氧化碳转化应用、星球移动探测机器人、海底隧道缝养灾变防控等一系列前沿突破,聚焦原始创新,呼应国家重大需求,深入科学技术“无人区”。
七年来,科学探索奖已资助 347 位科学家。在获奖当年及以后,获奖人中有 11 人研究成果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在全球顶尖科学刊物《细胞》、《自然》、《科学》上共发表论文超 40 篇,他们已成为中国科技创新最前线的“主力军”。
今年的颁奖典礼也创了三个历史新高,历届以来最多的年轻科学家、女性科学家,更多的地区和机构拥有了自己的获奖人。
首先,今年设置的“新星名额”,在满足宁缺毋滥的评审原则下,在 10 个资助领域各提供 1 个“新星名额”。这一设置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申报,今年申报奖项的年轻科学家有 261 位、占比 21%,几乎是去年的 2 倍。在 50 位获奖人中,有 13 位是年轻科学家,其中有 6 位是“90 后”。在信息电子领域,6 位获奖人中有 3 位是年轻科学家。
其次,“科学探索奖”尊重女性科研人员的现实情况,重视她们的成长发展。去年奖项放宽了女性科学家的年龄申报门槛(男性 45 岁及以下,女性 48 岁及以下),今年在“新星名额”方面,也做了类似处理(男性 35 周岁及以下,女性 38 周岁及以下)。与此同时,还着力在评审各阶段提升了女性评委的比例。今年女性获奖人数创历史新高,共 9 位,占比 18%。
此外,继奖项从 9 个领域扩展到 10 个领域后,今年获奖人覆盖的地区、机构都更广泛。50 位获奖人来自 15 个城市的 33 家机构(去年 13 个城市、28 家机构)。
附完整名单如下:
数学物理学
吕琦(四川大学)
李听昕(上海交通大学)
刘雄军(北京大学)
王文涛(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赵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化学新材料
黄飞(华南理工大学)
黄小强(南京大学)
汪义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杨四海(北京大学)
左智伟(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天文和地学
陈雪飞(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王慧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黄昕(南京大学)
刘丽军(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沈冰(北京大学)
生命科学
毛亚飞(上海交通大学)
徐通达(福建农林大学)
薛愿超(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闫浈(西湖大学)
竺淑佳(南方科技大学)
医学科学
李伟(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林贤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舒易来(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徐和平(西湖大学)
周青(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信息电子
常毅(吉林大学)
杜博(武汉大学)
姜育刚(复旦大学)
李炜(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廖清(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吴嘉敏(清华大学)
能源环境
黄延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庞全全(北京大学)
谭海仁(南京大学)
陶新永(浙江工业大学)
胥蕊娜(清华大学)
先进制造
丁亮(哈尔滨工业大学)
刘巍(大连理工大学)
钱小石(上海交通大学)
孙彬涵(华东理工大学)
交通建筑
程斌(上海交通大学)
杜博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王田天(湖南大学)
张丰收(同济大学)
前沿交叉
陈明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司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宋成(清华大学)
陶光明(华中科技大学)
张嘉漪(复旦大学)
赵方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