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业界新闻

2025中国制造,2030万物智联:从"人工智能 "到全球智能经济新蓝图

人阅读 2025-09-02 17:59:41

这是我的第386篇专栏文章。

随着国务院于2025年8月正式印发《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 ”行动的意见》,智能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据悉在未来几个月内,聚焦6大行动重点行业领域的 “人工智能 ”配套细则即将推出。这一顶层设计,继承并超越了“互联网 ”,标志着数字中国从网络连接迈向了“人工智能 ”赋能的新格局。

本次“人工智能 ”行动的最大信号之一,就是推动“万物智联”—智能终端产业正在从单点技术创新,转向全场景、全生态的融合与系统级协同。

无论是智能汽车、AI手机,还是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未来的竞争早已不再局限于硬件的升级迭代,而是比拼谁能将人工智能深度嵌入产业链、打通数据与服务的闭环,构建起开放、繁荣的智能生态。

智能终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生态和场景的竞争。

国务院政策明确提出,到2027年,人工智能要与6大重点领域实现广泛深度融合,智能终端与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过70%;到2030年,这一普及率将提升至90%以上,智能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

“人工智能 ”行动已成为新质生产力跃升、智能经济体系建设的国家级战略,决定着未来产业格局和国家竞争力。

可以预见,未来几年我们将以前所未有的政策力度、产业协同和创新生态,向着“2030万物智联”的目标加速进发。

从“互联网 ”到“人工智能 ”:中国智能经济的三步走战略

中国推动“人工智能 ”行动,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交汇点上作出的前瞻性决策。随着全球数字化浪潮从“互联网 ”向“人工智能 ”加速跃迁,智能经济、智能社会的构建成为大国竞争的焦点。

过去十年,“互联网 ”推动了产业数字化转型,实现了信息互联、资源共享和生产要素流动的提速。然而,进入AI驱动的新时代,数字经济的下半场拼的是智能化的深度融合与价值创造。

“人工智能 ”行动不仅是对“互联网 ”的升级,更是引领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全面迈向智能化、协同化、生态化的新质生产力革命。

国务院此次顶层设计,明确了“人工智能 ”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如上图所示。这不仅是时间表,更是路线图,也为中国智能经济和社会建设设定了清晰的里程碑。

更值得关注的是,六大行动主线的设计本身就体现了系统性思维。它们覆盖了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消费提质、民生改善、治理现代化和全球协同六个关键环节。

科技和产业是底座,推动原始创新、核心算法与智能终端深度融合,打通从实验室到产业应用的“最后一公里”;消费和民生是场景,智能终端和服务不断渗透到出行、医疗、教育、家居等各个生活领域,带来生产生活方式的跃迁;治理和全球合作则为智能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国际舞台。

值得强调的是,六大领域之间并非割裂存在,而是通过“万物智联”、“数据互通”、“模型即服务”等创新机制实现环环相扣。

比如,智能终端的普及不仅推动消费升级,也反过来激发数据要素流通和技术创新,继而赋能民生场景和治理能力提升。这种政策设计,为后续智能终端、场景创新和产业链协同的闭环打下坚实基础,也为中国抢占智能经济全球制高点提供了坚强保障。

万物智联:智能终端产业的生态蝶变与场景跃迁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 ”行动的深入推进,智能终端产业迎来了从“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联”的历史性跃迁。国务院最新政策不仅提出了推动新一代智能终端全面升级的目标,更将“万物智联”确立为智能经济时代的重要实现形态。

“万物智联”不仅意味着设备的普遍互联,更指向了全场景、全生态的智能交互和深度协同。

在这一愿景下,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手机与电脑、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新一代终端成为新的创新高地。这些终端不再只是信息的收集器和执行器,而是多模态感知、智能决策、自主进化的“智能体”,能够主动适应用户需求、环境变化与产业链协同。

政策明确要求,加快打造一体化、全场景覆盖的智能交互环境,将AI深度嵌入交通、医疗、教育、政务、工业等各类场景,实现人、机、物、数据的无缝流动与智能响应。这背后,不仅需要硬件能力的持续突破,更需要开放、互联的技术标准,以及跨界产业协同。也就意味着,单一企业或单一产品的能力已无法满足未来发展需求,只有通过标准化、平台化和生态化的协作,才能构建高质量、可持续的智能终端产业体系。

值得关注的是,智能终端产业的价值链正在从过去的“硬件驱动”转向“系统级创新”与“生态级创新”。在这一过程中,软件和服务的比重快速上升,模型即服务(MaaS)、智能体即服务等新兴业态应运而生。

政策提出,培育人工智能应用服务商,发展模型即服务、智能体即服务,推动软件信息服务企业智能化转型,重构产品形态和服务模式,正是对这一趋势的精准回应。

通过搭建行业应用共性平台、建设应用中试基地、完善应用场景建设指引和激励机制,中国智能终端的创新链条将从技术、产品延伸到服务、平台和生态,形成从底层算力到终端体验的全链条闭环创新。

同时,人工智能与元宇宙、低空飞行、增材制造、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的融合,为智能终端带来了更多想象空间。

无论是虚实融合的数字空间,还是人机交互的新范式,智能终端都在向着更高水平的智能化、个性化和泛在化演进。中国企业在AI应用服务、智能终端产品形态、开放生态建设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力量,为全球智能经济生态注入了全新活力。

可以说,在“万物智联”新阶段,智能终端的主战场正从硬件创新转向生态和服务的闭环竞争。谁能率先打通数据、算力、算法、场景、服务的全链路,实现智能终端与产业、生活无缝融合,谁就能在智能经济时代抢占先机,塑造未来。

科技新格局下的中国智能战略:竞争、合作与标准主导权

在全球科技格局剧烈变化的当下,人工智能不仅成为产业转型的引擎,更演变为国家间竞争与合作的新赛道。中国“人工智能 ”战略的顶层设计,首次将全球合作纳入国家行动框架,鲜明提出要把人工智能建设为造福全人类的国际公共产品。

这一理念下,中国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国际治理和技术普惠,致力于缩小全球智能鸿沟,携手各国共迎智能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正如政策所强调,只有在合作中共赢,才能确保人工智能健康、有益、公平地发展,这一主张也为中国在全球智能经济分工中赢得了更大话语权和影响力。

然而,全球科技合作的新格局也伴随着前所未有的技术竞争与产业博弈。

数字世界的分裂正在加速,技术和智能的流动被人为阻断,全球已然进入“科技双极化”的时代。在这一背景下,谁能够主导技术标准和产业规则,谁就拥有了塑造未来格局的主动权。

举例来说,当前美国以AMD、Arm、ASE、Google Cloud、英特尔、Meta、微软、高通、三星等全球头部企业,推动UCIe(Universal Chiplet Interconnect Express)等芯片互联标准的制定,旨在构建一个高度模块化、互操作的半导体产业生态。亚马逊、谷歌、苹果等联合推出Matter协议(原名Project CHIP),提升智能家居设备兼容性、简化开发并改善用户体验。标准主导权的争夺,已经成为全球科技产业链竞争的核心。

面对这一格局,中国的应对之道是开放合作与自主创新并举。在全球科技竞争和供应链博弈加剧的背景下,自主技术和标准(如chiplet、智能家居)生态建设是中国未来产业安全和创新力的关键。我国不仅在AI算法、平台、应用等层面加速自主研发,也在底层硬件和标准体系上积极布局。开放智联联盟(OLA联盟)、中国Chiplet产业联盟的成立、ACC标准的发布,以及相关方向的持续攻关,正是中国以点带面、逐步培育自主可控生态的典型实践。

中国需要以“人工智能 ”为枢纽,汇聚政策、技术、产业、标准、生态多方力量,形成自主可控的创新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

从智能终端到底层芯片、从全球合作到自主创新,中国方案的核心在于既不封闭自守,也不盲目追随,而是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积极构建开放协同的生态体系。

在智能经济时代,真正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国家,必然是那些能够兼顾创新开放、标准引领和产业安全的国家。中国正以“人工智能 ”为战略引擎,探索一条属于自己的智能经济发展之路。

写在最后

面对全球科技竞争与数字经济重塑的历史性机遇,中国正以“人工智能 ”为战略引擎,坚持开放创新和生态协同,积极参与全球智能经济治理与标准制定。

可以预见,谁能率先形成以开放创新、标准引领、生态协同为特征的智能经济体系,谁就能在2030年全球智能经济竞争中把握主动权。面对2030智能经济新格局,我国的万物智联产业链将为全球智能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LOT物联网

iot产品 iot技术 iot应用 iot工程

Powered By LOT物联网  闽ICP备2024036174号-1

联系邮箱:support1012@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