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部发布防范指南:警惕涉密论文泄密风险
8 月 16 日消息,“国家安全部”官方公众号今天(8 月 16 日)发布博文,称随着科研创新与学术交流愈发频繁,涉密学术研究已成为国家安全的关键环节,论文核心技术、战略成果如被窃取,可能严重危及国家利益。
在当前科研活动与学术交流日益密集的背景下,涉密学术研究已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学术论文中蕴含的核心技术与战略性研究成果,一旦被非法获取,不仅损害科研人员的心血,更可能对国家利益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涉密学术写作、交流和合作的泄密风险不容忽视。
首先,信息设备的管理存在隐患。学术写作离不开电脑、网络和手机等设备,但在涉密信息与普通信息转换、传输过程中,若使用未经防护的设备或操作不当,极易被境外间谍情报机构利用,尤其是将涉密信息存储或拷贝到未加密、连接互联网的设备,极大增加了泄密风险。
其次,违规发布也是常见的泄密途径。部分研究人员因保密意识淡薄,为提高论文录用率,违规引用未公开的内部数据甚至涉密资料,而相关单位未严格执行保密审查,导致涉密论文被公开收录至学术期刊数据库。
再者,虚假合作陷阱不容忽视。学术合作本是促进研究进步的重要方式,但涉密项目合作需格外谨慎。部分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常伪装成科研机构或高新企业,主动抛出合作项目,诱使参与方提供涉密数据和技术方案。轻信此类合作,不仅导致成果泄密,更可能让整个项目陷入被动,危及国家安全。
针对上述风险,国家安全机关提出多项防范措施。科研人员在涉密学术写作时,必须使用经过认证的专用电脑和存储设备,定期杀毒、更新系统,严禁将涉密文件存放在云盘或公共文件夹,拷贝文件应使用加密 U 盘,从源头杜绝泄密。
高校师生和研究人员应主动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参加保密教育,严格履行保密审查,确保文章内容不涉国家秘密或敏感信息。附上官方公众号截图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