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99元的国产投影一炮而红!中国式创新国外受追捧 老外直呼要买
7月29日,当贝正式揭开新一代“投影机皇”——年度旗舰当贝S7 Ultra Max的神秘面纱。这款被定义为“4K杜比电影机”的新品,凭借ELRS日蚀光学引擎、偏振控光、杜比视界、光学变焦、液冷散热、以及旗舰MT9681芯片等硬核配置,直指“影像之巅”。
海外reddit论坛当贝S7 Ultra Max和售价近4万元的大牌产品的盲测中,超过60%的国外网友选择了当贝(15%选择大牌产品,25%保持中立/两边都不选)。
上市首周全渠道售罄的热度,与海外市场的热烈反响形成呼应。
在全球顶级投影论坛 AVS 上,其话题阅读量超 20K、互动近 300 条,外国网友自发发起团购、计划跨国购买的讨论,让这款定价 15999 元的国产高端投影成为焦点。
有国外网友问哪里能买到当贝S7 Ultra Max,更有网友正在发起团购,甚至有网友说10月份要来中国带一台。
耐人寻味的是,此时中国智能投影市场正处于调整期。洛图科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智能投影(不含激光电视)市场销量为277.8万台,同比下降3.9%;销额为46.8亿元,同比下降2.9%。洛图科技预测,2025年全年中国智能投影市场销量为572.8万台,同比下降5.2%;销额为95.4亿元,同比下降4.6%。
从行业背景看,全球投影市场正经历技术多元化与区域分化的双重变革。在整体市场遇冷的背景下,5000元以上高端机型市场份额逆势攀升至6.5%,其中万元级超高端市场更是实现56%的同比暴涨,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这表明消费升级趋势下,高品质产品正获得越来越多用户的认可。“向下扎到根”的技术创新造就的高亮度、高对比度和好色彩的高端投影仪,依旧存在巨大市场机会。
当贝 S7 Ultra Max恰在这一背景下展现出 “破局者” 的姿态,通过 “专业技术民用化” 的创新路径,重新定义了高端家用投影的价值标准。其搭载的 ELRS 日蚀光学引擎,通过 48 颗激光器的分布式设计与仿生三阶光圈,实现 5800 CVIA 流明亮度与 8000:1 原生对比度,动态对比度高达65000:1。自研的影院级偏振合光技术,将扩散角从行业普遍的 15 度压缩至 8 度,光效率提升 10%,光通量密度提升 250%,确保画面亮度均匀度达 95% 以上。配合松林大师金圈镜头的 131LP/mm 解析力(较传统镜头提升 40%),4K 影像的纤毫毕现程度甚至超越部分十万元级影院设备,为长期陷入 “参数内卷” 的行业注入全新增长动能。
为何一款“高价”国产投影能逆势突围,既在国内引爆市场,又破圈儿火到海外让国外消费者愿意为 “中国创新” 买单?带着诸多疑问,独家专访了当贝投影产品总监越思文与当贝投影光学总监邓登华,试图解析国产高端投影从 “跟跑”“并跑” 到 “局部领跑” 的突破路径。
:当贝S7 Ultra Max上市不到一周就全渠道断货,这个火爆程度,在预料之中还是预料之外?
当贝投影产品总监 越思文:完全在预料之中。这款产品从研发初期就锚定了 “用中国创新打破行业瓶颈,挑战DLP画质极限” 的目标。断货本质是技术创新与用户需求的精准匹配,目前我们正加速产能爬坡,让更多用户体验到中国高端投影的技术实力。
:当贝S7 Ultra Max发布不到24小时,就激起了海外用户的极大关注。在海外最大的投影论坛AVS上,获得了超20K的阅读量和近300条评论互动,引起了外国网友的热烈讨论,不少网友表示看到中国公司真正尝试创新真的太好了,正在向传统三大巨头发起挑战。您认为当贝S7 Ultra Max这次能破圈在国外走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当贝投影产品总监 越思文:核心是 “用技术创新打破固有认知”DLP行业一直在亮度、对比度、画质之间做妥协,而 S7 Ultra Max 通过三大突破击中痛点:一是 5800 CVIA 流明亮度,比传统旗舰高近一倍,彻底解决 “白天观影需拉窗帘” 的问题;二是三阶仿生光圈,实现8000:1 原生对比度的同时,打破亮度与对比度不可兼得的讨论;三是专业级画质调教,对好莱坞大片的色彩还原,甚至让专业用户误以为是十万元级设备。更重要的是,这是中国品牌首次在核心光学技术上不跟随、不妥协,这种 “真创新” 让海外用户看到了 “打破巨头垄断” 的可能,自然引发共鸣。
:海外reddit论坛当贝S7 Ultra Max和售价近4万元的大牌产品的盲测中,超过60%的国外网友选择了当贝(15%选择大牌产品,25%保持中立/两边都不选)。这是否意味着,国产高端投影在技术实力上,实现了对传统大牌产品的赶超?
当贝投影产品总监 越思文:盲测结果印证了 “技术实力已实现局部超越”。在用户可感知的核心体验上 —— 比如亮度、色彩、对比度、低噪音表现,S7 Ultra Max 确实更优。但我们也清醒认识到,传统大牌在品牌积淀、影院级色彩调校经验等方面仍有优势。不过这一结果释放了明确信号:中国品牌通过自研光机、液冷等核心技术,已能在高端市场与巨头同台竞技,甚至在用户高频使用的场景中实现反超。
:有国外网友问哪里能买到当贝S7 Ultra Max,还有网友正在发起当贝S7 Ultra Max的团购,甚至有网友说10月份要来中国带一台。当贝S7 Ultra Max是否会在海外市场销售,您认为国产高端家用投影出海有机会吗?海外市场是否会为国产技术创新买单?
当贝投影产品总监 越思文:S7 Ultra Max 的海外销售计划已在推进中,9 月IFA展将首次展出。海外市场的机会不仅存在,且潜力巨大 —— 从用户自发团购、跨国购买的热情就能看出,全球用户对 “技术创新” 的认可不分国界。过去国产投影出海常被贴上 “性价比” 标签,但这次 S7 Ultra Max 的 15999 元定价(约 2200 美元)仍引发追捧,证明只要技术够硬、体验够好,海外用户愿意为中国创新买单。
:洛图科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智能投影(不含激光电视)市场销量为277.8万台,同比下降3.9%;销额为46.8亿元,同比下降2.9%。在市场销量下行的情况下,为什么当贝S7 Ultra Max 15999元的定价还能大爆发?当前国内高端DLP投影的价格上限在哪里?
当贝投影产品总监 越思文:市场下行期的爆发,恰恰说明 “高端化、技术化” 是破局关键。用户不是不愿消费,而是不愿为 “参数堆砌却无体验升级” 的产品买单。 “真创新” 让用户愿意为价值买单 —— 万元级高端市场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 56%,就是明证。至于价格上限,目前已突破 2 万元,随着高刷、高分辨率等技术落地,3 万元级产品或在 2026 年出现,核心还是看技术能否创造不可替代的体验,而不是简单堆叠参数。
:有人认为,当贝这个价格定的贵,甚至质疑凭什么国产这么贵,为什么不买国外品牌?您怎么看?
当贝投影产品总监 越思文:这种质疑本质是对 “国产技术价值” 的认知滞后。S7 Ultra Max 的定价逻辑很清晰:日蚀光学引擎研发投入数千万,48 颗激光器阵列 液冷系统 影院级镜头的硬件成本就占整机 60%以上,而同类配置的国外品牌售价普遍超3万元。更重要的是,国外品牌的溢价中,很大一部分是品牌历史积淀,而非技术领先 —— 比如某日系品牌同亮度规格机型售价是当贝数倍,对比之下,当贝的定价恰恰体现了 “国产创新” 的性价比优势。
:同样15999元的预算,当贝说服用户购买的高端投影,而不买电视的理由是什么?
当贝投影产品总监 越思文:其实不能用“说服”来形容,本质上电视和投影并不冲突,两者各有各的优势,现在也有很多用户选择“两个都要”。
S7 Ultra Max的优势是能够轻松投出120寸以上的画面,这种铺满视野的沉浸感,尤其是看电影、追剧集时,那种被画面包围的代入感,就像把影院搬回了家,细节丰富度和场景张力会特别突出。其次,配合投影仪漫反射成像和纯三色激光投影不含有害蓝光波段,比电视直射光更护眼,尤其适合有娃或长时间观影的家庭。
:当贝S7 Ultra Max在DLP家用投影上行业首发了液冷散热系统,吸热效率提升50%,同是把噪音控制到了低至24dB,解决了“高亮=高温噪音”的偏见。以往液冷散热只有在工程级电影机上才能见到,成本颇高,当贝是如何做成本方面的平衡和考量的?这一技术未来会应用到更多产品上吗?
当贝投影光学总监 邓登华:对当贝来说,液冷散热的研发核心从来不是成本,而是解决用户痛点 —— 比如白天看片的噪音干扰、长时间高亮度使用的画面稳定性。用户要的是沉浸感、稳定感,为了这些体验,投入再多都值得。当贝始终将用户体验放在第一位!至于未来,这套技术一定会走进更多产品里。对我们而言,技术的价值从来不在成本单上,而在用户说 “这机器用着真舒服” 的那一刻。
:对于DLP家用投影来说,您认为DMD显示芯片重要吗?或者说,重要程度有多少?
当贝投影光学总监 邓登华:DMD 芯片是基础,但绝非唯一。它的重要性占比约 30%,剩下 70% 取决于光学系统、算法调校等 “系统能力”,且0.47平台是TI应用最广泛的平台,经过多代的迭代优化,其芯片制程,以及算法优化都是领先于那些大芯片平台的,当下对于0.47的开发是不够完善的。当贝 S7 Ultra Max 通过光路的优化,DynamicX 算法的加持,实测暗部细节明显优于某品牌 0.65 英寸芯片机型。这说明,芯片尺寸只是参数之一,真正决定画质的是 “芯片 光机 算法” 的协同 —— 就像好食材需要好厨师,DMD 芯片的潜力,需要强大的光学系统才能完全释放。
:这一次当贝自研了日蚀光学引擎(48颗激光器),它有哪些核心技术突破?对普通用户来说,最大的作用在哪儿?对于行业来说,它有何意义?
当贝投影光学总监 邓登华:日蚀光学引擎的核心突破,恰如日蚀的明暗共生 ——48 颗激光器让高亮度与高对比度得以共存,打破了 “亮暗不可兼得” 的局行业难题。
对用户而言,这是技术平权:普通家庭也能轻松拥有影院级的明暗细节,体验到曾属国外大牌的极致画质。于行业,它重构了投影的底层逻辑,推动行业从参数内卷、价格内卷转向对极致画质体验的追求。
:当贝S7 Ultra Max这次首发上线了“杜比优化大师”,这是当贝投影仪品类第一次宣传了该功能,当贝的杜比视界比起其他友商竞品拥有更好的表现?为什么是当贝上了该功能?
当贝投影光学总监 邓登华:当贝S7 Ultra Max的杜比视界表现更优且首发“杜比优化大师”,核心是技术与体验的双重突破:
功能上,相比竞品仅支持开关,其可按投射尺寸、幕布等环境参数定制调节杜比映射亮度,适配多样场景;画质上,依托日蚀引擎的高亮度与对比度,加影院级校色,更贴近创作原意。
当贝能率先落地,源于硬技术(自研引擎、散热等)、细洞察(解决家庭环境适配痛点)和专业调校(逐台校色 官方认证),让杜比从参数标签变成实用的动态优化系统。
:相比于国外品牌,国产家用高端投影现在整体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距离国外品牌差距还大吗?
当贝投影光学总监 邓登华:整体已进入 “并跑阶段,局部领跑”。在光学技术上,日蚀引擎、液冷散热等创新让国产机型在亮度、噪音、对比度等核心参数上全面超越同价位国外品牌;智能交互上,当贝 OS 的 AI 语音控制、自动场景适配,体验优于国外品牌的传统系统。但差距仍存在:一是国际认证体系(如 THX、ISF)的经验积累,二是高端市场的品牌溢价能力,三是影院级色彩调校的长期数据沉淀。不过这些差距正快速缩小 —— 比如我们已联合杜比实验室进行色彩校准,未来 1-2 年就能实现全面追平。
:您认为国产高端投影的市场机会大吗,接下来的突破口和创新方向在哪里?
当贝投影光学总监 邓登华:国产高端投影市场机会显著,消费升级下用户对影院级体验需求激增,而国产在激光光源、画质算法等核心技术上的突破,正打破国际品牌垄断。
突破口与创新方向聚焦以下几点:一是更高刷(如 4K120Hz 低延迟),满足游戏等动态场景需求;二是 4K 普及与 8K 技术储备,平衡清晰度与实用性;三是专业级画质调教,还原导演原色。
:国产投影长期陷入 “参数内卷”,“高亮必失画质” 与 “外资技术垄断” 就像两座大山,当贝认为,国产投影应该如何翻越这座山,从跟跑到领跑?
当贝投影光学总监 邓登华:要翻越这两座大山,需以“技术攻坚 标准重构 体验落地”三箭齐发:技术上,联合高校与研究机构重构三色激光色彩标准;标准层面,以CIE2015校准体系实现三色激光首次无偏色突破;体验端,经专业玩家深度测评打磨,让“高亮度、高对比度、专业画质”从参数表走进真实感知。当贝S7 Ultra Max的市场热捧,正是这条创新之路的最佳印证。
:能否透露一下,当贝目前还有哪些“秘密武器”没有放出来?除了家用投影,未来还会在哪些赛道进行突破,接下来还会有哪些值得期待的新品?
当贝投影光学总监 邓登华:这次 S7 Ultra Max 的成功,验证了我们顶级光机自研能力,这为多赛道拓展奠定了基础。接下来我们不排除会在AI、AR和车载等不同领域推出新产品,让不同群体用户都能享受到顶尖成像技术带来的影像魅力。
总结:
在笔者看来,当贝S7 Ultra Max的一炮而红绝非偶然,而是必然。
当贝S7 Ultra Max的市场表现,本质是技术创新与用户需求的精准共振。从ELRS日蚀光学引擎实现亮度与对比度的协同突破,到液冷散热系统破解 “高亮必噪音” 的行业困局,再到 “杜比优化大师” 让专业画质适配家庭场景,其核心逻辑始终围绕 “体验落地”——将影院级光影从参数表变为可感知的沉浸感。
这一突破的意义远超单一产品,在智能投影市场陷入 “参数内卷” 的当下,它证明了 “高端化” 的破局路径,即不依赖品牌溢价,而是以自研技术重构用户体验。在国产设备长期被贴上 “性价比” 标签的海外市场,它用超2200美元的定价与盲测中超越大牌的优势,验证了 “中国创新” 的全球认可度。
如今,国产高端投影已进入 “并跑为主、局部领跑” 的阶段:在光学技术、智能交互等领域,当贝等品牌已实现对同价位国际品牌的超越;而在影院级色彩调校经验、国际认证积淀等方面,差距正加速缩小。未来,随着高刷显示、8K技术储备等方向的突破,以及AI、AR、车载等场景的延伸,“中国造” 有望在更多领域定义行业标准。
当贝S7 Ultra Max的走红,或许只是一个起点。唯有摆脱参数堆砌的内卷,深耕用户真实需求的技术攻坚,才能让更多中国品牌,在全球高端科技市场赢得真正的话语权。正如邓登华所言:“技术的价值不在成本单上,而在用户说‘这机器用着真舒服’的那一刻。”
展望未来,S7 Ultra Max的成功只是开始,在家用投影之外,当贝把目光放地更高更远,AI、AR和车载等领域的技术突围和体验革命仍大有可为。
从 “中国制造” 到 “中国创新”,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跨越。想要真正实现全面对国际巨头的赶超,还需要更多“当贝们”在核心技术上的持续突破与产业链协同创新,以差异化体验打破同质化竞争,在全球化浪潮中展现中国智造的新高度。唯有坚持长期主义,才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站稳脚跟,开辟属于中国品牌的时代。
【本文结束】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