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点已现:"人工智能 "的价值70%来自物联网,AI归位物理世界
这是我的第383篇专栏文章。
过去一周,AI领域热点频出。8月6号,Google发布了世界模型的最新版本Genie 3,该模型首次实现了可实时互动的3D环境生成,效果令人惊艳。紧接着8月8号,OpenAI正式推出了GPT-5,再度引发行业热议。
其实,早在这些突破之前,我就曾在文章中预判,“人工智能 ”的产业价值有70%最终将归属于物联网。彼时这一判断被不少人视为大胆甚至激进,但随着AI产业化进程的加速,这一观点正被越来越多的事实所验证。
在AI产业化浪潮下,物联网不仅没有边缘化,反而日益成为推动AI真正落地、赋能千行百业的核心驱动力。预计到2025年,全球物联网终端连接数将突破270亿大关。更重要的是,正是这些分布在生产、交通、医疗、城市等场景的海量物联网终端,为AI应用提供了高达67%-72%的原始数据来源。可以说,物联网已成为AI进化与应用最坚实、最广阔的数据基础。
这一趋势在AI基础模型的最新突破中得到了印证。以GPT-5、Genie 3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系统,正在从单纯依赖互联网文本、图片等虚拟数据,逐步转向主动感知、理解乃至操作物理世界。
在这些技术更新的背后,物联网的价值愈发凸显。它不仅是数据的采集器,更是AI与现实世界交互、反馈、持续学习不可或缺的桥梁。
无论是更强的世界模型,还是能够自主行动的智能体,都在依赖物联网终端产生的大量实时、多模态、具身数据。这些数据不仅数量巨大,更蕴含着丰富的物理属性、场景特征和行为语义,成为AI模型突破幻觉、迈向真实智能的关键。
事实上,大模型的极限已经初现端倪。靠单纯扩充参数和算力堆叠出来的智能,正在遭遇虚拟世界天花板:推理能力不足、物理常识缺失、泛化困难、幻觉频发...AI想要突破这些瓶颈,必须回归更加真实和复杂的物理世界。
拐点已来。下一轮智能革命,主场不再是虚拟世界的数据堆砌和算法炫技,而是物联网主导下的智能体下沉,是真实世界中的感知、理解与行动。AIoT的觉醒,将让更高阶的智能真正走向现实。
虚拟智能的极限VS物理智能的起点
过去几年,Scaling Law成为推动人工智能突飞猛进的信条。如上图所示,自GPT-3以来,大模型的发展几乎遵循着一个“暴力美学”的简单逻辑:参数越大、数据越多、算力越强,智能就越接近通用。
GPT-4、GPT-4o,再到刚刚发布的GPT-5,每一次迭代都在刷新规模与能力的上限。从文本生成到多模态理解,这些模型确实带来了令人惊叹的能力跃升。然而,更大更强的模型背后,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极限与瓶颈。
随着数据红利的消耗殆尽、算力成本的指数级增长,模型在精度和泛化能力上的提升变得愈发缓慢,甚至呈现出边际效益递减的趋势。
OpenAI备受瞩目的新一代模型GPT-5在发布后就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初步反应,部分早期用户抱怨其表现“笨拙”,甚至不如前代产品。
OpenAI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于周五迅速做出回应:将允许Plus用户选择继续使用前代版本的GPT-4o。
更值得警惕的是,大模型在虚拟世界中的幻觉现象难以克制,很多事实都说明AI依然“会说不会做”。它们擅长在已有数据分布中填空或模仿,却难以跳出虚拟世界的沙箱,真正理解和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实场景。
事实证明,靠单纯堆叠数据和算力,AI较难逾越虚拟智能的天花板。这也让所谓“人工智能 物联网”不再是锦上添花的附庸,而成为智能体时代的基石。AIoT不仅联接万物,更让万物生出智能,成为AI突破边界的必由之路。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物理世界的数据开始成为AI进化的新金矿。当文本和图像数据的价值已近极限,物联网终端所采集的真实世界数据,成为推动AI能力跃迁的“生命之泉”。
如上面的视频所示,Genie 3的推出,让世界模型第一次能够在3D物理环境中实现实时交互,具身智能体的研究与落地,也无一不是在强调AI主动感知、操作和反馈物理世界的能力。这些最新案例的本质,就是AI能力从虚拟走向物理的范式转变。
只有物理世界的感知、交互和反馈数据,才能为AI提供真正的泛化能力和因果推理能力。这类数据不仅量大质优,还蕴含着丰富的场景多样性和动态变化,是支撑智能体适应复杂环境的关键。
虽然物理世界的数据采集、标注和泛化面临着巨大的技术与成本挑战,但它带来的“场景泛化性”价值远超虚拟世界的数据堆积。AI的进化之路,已无法回避对物理世界的深度拥抱。
世界模型×AIoT:智能体新物种的崛起
在AI发展的进程中,“大数据”曾一度被视为智能进化的万能钥匙。无数模型依靠海量文本、图片、音频等数据的堆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表达与理解能力。然而,随着AI能力逼近虚拟世界的极限,这种“以量取胜”的范式正在逐步失效。取而代之的,是对“好数据”的极致渴望与竞争。未来,真正推动AI落地和进化的,不再是数据的绝对规模,而是“好数据”的质量和结构。
在物理世界中,“好数据”成为AI感知、理解、决策的核心瓶颈。什么才算“好数据”?首先,必须具备物理真实性,即数据来源于真实环境、真实操作、真实反馈,能够准确反映物理世界的规律和动态。其次,要有语义可理解性,不仅仅是低层次的传感器信号,而是带有明确标签、结构和语义信息的数据,利于模型高层认知。更重要的是,场景泛化性,即数据能覆盖多样化的场景、复杂的环境变化和边界情况,确保模型具备迁移和泛化能力。
在智能体时代,“好数据”才是AI进化的真正燃料,是所有技术突破的基础。因为智能体的觉醒,需要以具身智能与世界模型为支点,依托AIoT智能体网络实现协同进化。
许多人误以为具身智能等同于人形机器人,实际上,具身智能的本质是赋予AI主动感知、物理交互与自我学习的能力。AIoT智能体,正是这种能力的最佳承载体。无论是工厂自动化、智慧城市,还是无人配送、智能家居,AIoT智能体正以分布式、网络化的形态,悄然渗透到物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世界模型的演进,正让AI从“会说”到“会做”,从“像素/文本”处理能力进化出物理因果与抽象推理能力。以计算机科学家Yann LeCun(中文名杨立昆)主张的新一代世界模型为例,AI不再只是被动重构数据,而是主动预测环境演变、推演自身行为后果,实现反事实推理与零样本规划。
这种能力的本质,正是对物理世界规律的深刻理解和泛化应用。而这一切的成真,离不开AIoT智能体网络所支撑的主动感知、分布式决策、实时反馈。每一个具身智能体,都是物理世界的一只“眼睛”和“手”,通过IoT网络形成协同、共享、进化的超级智能体生态。
归根结底,智能体的泛化能力和自适应性,必须依赖AIoT的物理世界闭环。世界模型是认知的地基,AIoT是行动的筋骨,二者协同,才有智能体在物理世界的觉醒。
从百模大战到智能体经济
随着AI技术的快速演进,产业格局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拐点。
过去两年,AI在“百模大战”的硝烟中迅速膨胀,无数大模型、应用和平台争相登场,试图在算法和规模上跑出领先者。然而,技术红利和流量红利的窗口正在关闭。真正的竞争焦点,正在从模型能力的比拼,转移到平台化、软硬件一体化和数据闭环的掌控。大模型已是基础设施,谁能在更广阔的产业场景中实现“智能体即生态”,谁才有可能主导新一轮智能革命。
这种AI重心的迁移,标志着AI商业模式从“模型即服务”向“智能体即生态”深度演化。在工厂、物流、城市、医疗等物理世界的复杂场景中,单一的AI模型API已无法满足从感知、决策到执行的全流程需求。企业与城市客户更渴望一体化软硬件平台,实现端到端的数据闭环和持续进化。
以自动化工厂为例,只有打通设备、传感、AI决策、机器人执行全链路,才能形成自学习、自优化、自管理的智能生产系统;物流行业对智能体的主动协作和动态调度需求,也决定了平台级AI能力的不可替代性。
在这个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AIoT的使命正在被重新定义。它不再是单纯的联网工具,也不只是数据采集的中转站,而是让每一个物理设备都进化为能感知、能决策、能行动的主动智能体,并持续成为高价值数据的产出者。
AIoT的价值,正在从数字化转型的底座,跃升为智能体时代的新基建。在智能工厂、智慧城市、数字医疗等前沿领域,AIoT已经成为AI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超级连接器。未来的实体智能经济,本质上是AIoT推动下的全局协同、数据驱动与智能涌现。
这一趋势也推动了产业生态的变化。AIoT平台、具身智能模型、Agent生态正在形成三位一体的共振发展。AIoT平台提供统一感知、通信和执行的底座,具身模型为每个智能体赋予自主学习和推理能力,各类智能Agent在具体场景中持续演化与协作,形成自组织、自适应的智能体网络。
写在最后
回望AI产业的演进轨迹,我们正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拐点。
大模型的热潮终将回归理性,AI的真正价值正在加速向物理世界迁移。“人工智能 ”的70%价值来自物联网,这一判断不仅被越来越多的现实案例所验证,更成为未来十年最值得坚信的战略共识。随着AIoT基础设施的觉醒与成熟,智能体的未来正在被物联网所定义和主导。
对于所有的产业决策者、开发者以及学界研究者而言,现在正是拥抱“AI 物理世界”融合的最佳时机。无论是推动实体经济智能化升级,还是打造面向未来的新型基础设施,AIoT都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基石。
展望未来,只有深度拥抱物理世界,智能体才能真正觉醒。当AI不再局限于虚拟空间,而是与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能深度融合,整个社会和产业或将迎来智能体引领的下一个黄金十年。下一个产业奇迹,将在AIoT的星火中点燃。
参考资料:
Genie 3: A new frontier for world models,作者:Jack Parker-Holder and Shlomi Fruchter,来源:deepmind.google
预期管理失败的奥特曼、无法实现AGI的GPT-5,来源:腾讯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