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十四五成绩单公布:集齐船舶工业三颗明珠,突破高性能芯片与操作系统
7 月 9 日消息,今天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首场发布会。
在首场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介绍称,5 年前制定的规划纲要设定的主要指标中,经济增长、全员劳动生产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等指标进展符合预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人均预期寿命,粮食、能源综合生产能力等 8 项指标进展超预期;规划确定的战略任务全面落地,部署的 102 项重大工程稳步顺利推进。总的来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开创性进展、突破性变革、历史性成就。
郑栅洁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站上了一个又一个创新制高点:第一艘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第一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建成运营,加上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全球领先,集齐了船舶工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第一座中国空间站“天宫”全面建成运营,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电站石岛湾基地投入商业运行,“嫦娥六号”实现全球第一次月球背面无人采样返回,第一次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研制的国产大飞机 C919 实现商业飞行等等。这些“第一艘”“第一座”“第一次”彰显了中国创新的重大突破,科技创新带动产业不断向中高端转型升级,很多领域正在加快从量变到质变、从追赶者到领跑者转变。事实证明,“脱钩断链”、打压遏制只会增强我们自立自强的决心和能力,只会加速我们自主创新的进度和突破。
汇总主要亮点如下:
我国 5 年经济增量预计将超过 35 万亿,相当于广东、江苏、山东也就是排名前 3 的经济大省 2024 年的总量,超过长三角地区的总量,也超过世界排名第 3 国家的总量,每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 30% 左右。
“十四五”前 4 年,我国经济增速平均达到 5.5%,可以说,我国这么大的体量和增量,在经受各种风险挑战的冲击下,还能保持这样的增速,在经济发展史上前所未有。
“十四五”以来每年制造业增加值都超过 30 万亿元,我国连续 15 年稳坐全球制造业“头把交椅”,220 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中国不能造的越来越少、能造的越来越好。
我国研发投入再创新高,2024 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比“十三五”末增长近 50%,增量达到 1.2 万亿元。
2024 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增加到 3.6 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二。从标杆看,深圳研发投入占 GDP 的比重达 6.46%。中国正从全球制造中心大步迈向全球创新中心。
2021 年至今年 5 月,外商累计对华直接投资 4.7 万亿元人民币,超过了“十三五”期间总额。
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清零”,全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限制措施缩减到 29 项,民营企业增加到 5800 多万户,比“十三五”末增长超过 40%。
粮食方面,“十四五”支持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 4.6 亿亩,目前累计已建成超过 10 亿亩高标准农田,相当于黑龙江、河南这两个排名前二的产粮大省土地面积的总和,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我国谷物、肉类、花生、蔬菜、茶叶、水果等农产品产量位居世界首位。
2024 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 79 岁。从“十二五”到“十四五”,每五年都增长了一岁。
全国统一大市场“四梁八柱”基本建立,民营经济促进法颁布施行,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清零”,全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限制措施缩减到 29 项,民营企业增加到 5800 多万户,比“十三五”末增长超 40%。
2024 年全国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 10 万亿元,海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约占全球 1/3,船舶和海工装备市场份额占全球 50% 以上,全球 18 种主要船型中有 14 种新接订单居世界首位,海水产品产量连续多年全球第一,海洋成为名副其实的“蓝色粮仓”,走上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
“路网织密比刺绣,绣出千里江山图”,基础设施网络更加系统完备。比如,“主动脉”更畅通,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6 轴 7 廊 8 通道”目前建成率已经超过 90%,覆盖超过 80% 的县,服务 90% 左右的经济和人口,形成横连东西、纵贯南北、通疆达海的国民经济主动脉。又比如,“毛细血管”更发达,2024 年末农村公路总里程达 464 万公里,脱贫攻坚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硬化路,推动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更多乡亲“出门就上车、村口取快递”。
过去几年,我们有了自主研发的高性能芯片和操作系统,有了赋能千行百业的 AI 大模型,有了能大幅提高生产效率的机器人。
第一座中国空间站“天宫”全面建成运营,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电站石岛湾基地投入商业运行,“嫦娥六号”实现全球第一次月球背面无人采样返回,第一次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研制的国产大飞机 C919 实现商业飞行,等等。这些“第一艘”“第一座”“第一次”充分彰显了中国创新的重大突破。
我们站上了一个又一个创新制高点,第一艘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第一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建成运营,加上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全球领先,我们集齐了船舶工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
“嫦娥五号”月壤已与 6 个国家开展共享研究;“祖冲之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领跑全球速度。
“国之重器扛得住地动山摇、经得起百年风雨”,讲的是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安全可靠。近年建成的白鹤滩水电站、深中通道等,设计寿命都长达百年以上;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采用国际最高安全标准,扛得住 17 级台风、9 级地震。
郑栅洁表示,“十四五”这五年,尽管困难问题比预计的要多,但取得的成就比预期的要好。我们都是亲历者、建设者、见证者,最突出的感受就是,前进的道路上任何时候都有困难和挑战,但这难不倒我们、更挡不住我们前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