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电直连,万亿市场新风口来了?
从政策破冰到市场深拓,绿电直连如何重塑能源格局,破解转型困局?
文 / NE-SALON新能荟小编团
2025年,全球能源转型浪潮汹涌澎湃,我国在绿色能源领域的探索与创新不断深入。5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发改能源〔2025〕650号),首次从国家层面明确绿电直连定义为: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不直接接入公共电网,通过直连线路向单一电力用户供给绿电,可实现供给电量清晰物理溯源的模式。这一政策的出台为我国新能源电力供应模式带来革命性变革,标志着绿电直连从“证书虚拟交割”迈向“物理直连溯源”的新阶段,成为破解欧盟碳关税壁垒、推动能源转型的关键抓手之一。
政策破冰:制度创新引领发展
国家绿电直连重磅政策落地,以全新定义重塑能源供给格局,明确新能源可经专用线路直供特定用户,实现绿电供应的精准溯源,推动行业迈向发展新台阶。这一规定填补了全国性制度空白,打破了此前仅依赖地方探索的困局。政策突破性允许新能源以最高220kV电压等级“去中介化”直连,重构了传统电力输送架构,同时在消纳比例、主体绑定和电网责任等核心问题上作出务实规定,为行业发展指明方向。
试点先行:各地探索初见成效
在国家层面政策出台前,绿电直连在我国就已初现端倪。江苏省率先启动首批5个绿电直连试点项目,涵盖阿特斯、宁德时代等新能源领域头部企业。这些项目聚焦企业绿电消纳能力提升与多样化用能需求,以“点对点”直供模式实现风电、光伏电力与企业生产线的直接对接。其中,阿特斯在连云港的试点项目,通过建设100兆瓦光伏电站,年供绿电达4800万千瓦时,满足企业20%的生产用电需求,单位产品能耗成本降低15%;宁德时代溧阳基地采用“风光储一体化”方案,配套50兆瓦风电、80兆瓦光伏及20兆瓦时储能设施,年供绿电6200万千瓦时,满足基地18%用电需求,企业用电成本平均降低15%-20%。与此同时,河南在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中展现出创新活力。全省364个源网荷储项目中,超半数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通过专业化分工实现能源高效利用。这些试点不仅验证了绿电直连的技术可行性,更探索出“园区共享绿电”“定制化绿电套餐”等多元商业模式。然而,实践中也暴露出并网标准不统一、审批流程复杂、责任界定模糊等问题,部分项目因技术规范缺失导致落地周期延长至6个月以上,亟待国家政策进一步规范。
发展困境:多重挑战亟待破解
尽管试点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绿电直连在推广过程中仍面临多重现实阻碍。要知道,电价机制作为绿电直连项目的核心要素,直接关乎多方利益分配。当前,我国尚未建立覆盖全国的绿电直连电价体系与定价规则,导致市场主体诉求难以调和。项目开发方期望通过直连模式降低用电成本,提升项目投资回报率;电网企业则担忧电价调整会压缩输配电价空间,影响运营收益,并需兼顾全社会用电成本的公平性;监管部门既要保障电价政策切实落地,又要避免因价格扭曲引发市场乱象。由于缺乏公开透明的定价机制,各参与方难以对项目的盈利预期和潜在风险作出精准判断,严重制约了绿电直连项目的推进。电力交易规则的滞后性同样制约行业发展。作为新型市场主体,绿电直连在现货市场中面临“送电上限20%”等限制,且缺乏明确的购售电路径与市场参与规范。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绿电直连交易量不足新能源总交易量的3%,山东、江苏等地试点企业普遍反映,因无法明确现货与中长期市场的衔接规则,导致交易策略制定困难,收益测算缺乏依据。值得注意的是,绿电直连与既有电网系统的协同存在显著难点。技术标准缺失、审批环节复杂、责任边界不明等问题相互交织,极大削弱了项目可操作性,延缓了实施步伐。国家能源局统计显示,2024年45%的直连项目因并网标准不明确延迟审批,平均周期长达8-12个月。不仅如此,绿电直连的核心要义在于实现绿色电力与用户间的无缝对接,稳定可靠的绿电消费市场需求,是确保此类项目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然而,目前部分企业仍旧对绿电直连认知和接受程度不够高,绿色电力市场需求有待进一步培育和激发。
未来展望:构建新型能源生态
虽然绿电直连面临诸多挑战,但发展前景依然广阔。彭博新能源财经预测,到2030年我国直连项目装机规模将突破1亿千瓦,年交易电量达4000亿千瓦时。要实现绿电直连大规模推广和可持续发展,需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共同努力。绿电直连不仅是技术模式的创新,更是我国能源体系向低碳、高效转型的关键一步。未来,工厂屋顶的光伏电将能直接点亮隔壁车间的生产线,这种场景正在从愿景变为现实。来源:NE-SALON新能荟YY
原文标题 : 绿电直连,万亿市场新风口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