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代机器人是感知型机器人吗丨青蛙细胞制造成活体机器人
【第二代机器人是感知型机器人吗丨青蛙细胞制造成活体机器人】lot物联网小编为你整理了的相关内容,希望能为你解答。
细胞构成的“活体机器人”美国佛蒙特大学和塔弗茨大学团队,在顶级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发表论文公开了这项震动全球的研究。
研究团队通过人工智能设计技术,设计出来一个“活体机器人”,并使用3D细胞打印技术,把它制作了出来,他们把这个活体机器人命名为:Xenobots。
“活体机器人”实际上是以胚胎期青蛙的两种细胞:表皮细胞和心脏细胞,为原材料制作的。
制作的过程,先是选取处在胚胎发育囊胚期的青蛙(非洲爪蟾)胚胎,把其中的表皮细胞和心脏细胞一个一个提取分离出来,使之成为单个可以存活的细胞。
再通过3D细胞打印技术,按照人工智能设计好的形状,把提取出来的细胞重新紧密排列在一起,最终形成一个多细胞生命体,这就是我们说的“活体机器人”。
制作的过程,实际上和之前报道的3D打印心脏的方法是类似的。
这么说,明明是由细胞构成,为什么还是叫“机器人”呢?
为什么叫“机器人”?从“活体机器人”制作过程,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虽然它是由细胞组成,但是实际上这些细胞之间只是机械的排列在一起。
也就是说,细胞之间并没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也没有明显的分工,仅仅是排列在一起。
而真正的生物,从一个受精卵开始发育成胚胎,一直到发育为成熟生命体,每个细胞之间实际上都有紧密的联系和明确的分工。
比如在受精卵发育为胚胎的过程,受精卵由一个细胞分裂为2个,一直到分裂为16个细胞紧密联系的桑葚胚;然后分裂为中间没有细胞的囊胚,再分裂为原肠胚。
到了原肠胚,胚胎内的所有细胞联系非常紧密的同时,就开始出现了明显分工。
原肠胚的某些细胞通过分裂和分化,可能成为身体的单个器官,比如心脏、大脑、眼睛等等。
而构成“活体机器人”的细胞,在从胚胎分离出来的那一刻开始,和其他细胞之间的紧密联系就被打破了,且不可重新建立起来。
“活体机器人”内的细胞,只是机械的排列在一起,并没有发生如胚胎一样细胞和细胞之间的紧密联系,也不会轻易发生进一步分化。
这是“活体机器人”只能称为“机器人”,而不是独立生命的最重要原因。
此外,“活体机器人”和现实的机器人一样,不能在没有人类干涉的情况下单独生存。
“活体机器人”必需要生活在人类制作的营养环境中,否则无法生存。
而该研究制作的“活体机器人”也仅生存了7天左右。
有什么研究价值?从“活体机器人”的制作过程可知,它的本质是很多单细胞的集合。
而单细胞集合的行为,实际上和完整生命体是完全不同的。
完整生命体的行为是有序的,生物学对其研究比较完整;而目前生物学界,对形成一个整体的细胞集合的研究却相对较少。
2018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机器人教授霍德·利普森,发现当一些独立携带人工智能,有移动能力的机器人聚集在一起的时候,群体总会显示一些稳定的特征。
比如像骰子形状的机器人,如果开始3个堆叠在一起,骰子机器人不断加入后,会发生自动堆叠成多个三个堆叠的现象。
霍德·利普森教授认为这是一种类似复制自身行为的现象,并表示骰子机器人似乎有意识一样。
这个现象可能表明,即便是没有生命的机器人,在聚集后,也会形成固定的模式,甚至产生复制或繁殖行为。
“活体机器人”实际上是细胞的聚集,与机器人聚集有很多相似之处。
从这个角度来看“活体机器人”,可能有一个非常大的意义,是研究细胞集合的行为,甚至可能对机器意识的研究有重大帮助。
参考文献:
01.《全球首个活体机器人诞生 靠自己活动、可编程、会自愈》观察者网
02.《霍德·利普森建造的“自我感知”机器人》TED演讲视频
以上内容为【第二代机器人是感知型机器人吗丨青蛙细胞制造成活体机器人】的相关内容,更多相关内容关注lot物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