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 > 机器人

用3年“教”会机器人沙漠种树,这个东北大学工科男想让家乡重回绿洲 | 沙漠机器人

人阅读 2023-11-12 17:12:13

【用3年“教”会机器人沙漠种树,这个东北大学工科男想让家乡重回绿洲 | 沙漠机器人】lot物联网小编为你整理了的相关内容,希望能为你解答。

“那种沙尘暴,就是满天红,真的是,你只要在窗户外边呆着,基本上一分钟之内,你的身上、鞋子里、衣领里就全都是沙子,面对面,你也看不见人。”即便离开老家多年,高鸿志儿时遭遇沙尘暴的记忆依然深刻,“铺天盖地就像世界末日一样”。

考上东北大学后,高鸿志一次和同学聊起自己的家乡甘肃古浪,回忆起那里的老乡们面对黄土黄天,靠着锄头铲子种树,为什么不能让让机器人代替人工去完成这些艰苦、高重复性劳动呢?学习自动化专业的高鸿志说干就干,拉上志同道合的朋友,又找来了两个懂机械的学长,一个简单的大学生4人团队成型,目的只有一个,打造出能在沙漠种树的机器人!

只有真正开始研发,才知道从脑洞到落地中间要走多少弯路。因为沙漠种树的小众化,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高鸿志和伙伴了用了三四个月,反复设计修改,才终于确定图纸。

制作样机却又恰好赶上疫情,一群小伙伴有人在河北、有人在上海,开学遥遥无期,怎么办?为了赶时间,大家联系了学校的老师,把需要的电池开发版、机器人底盘邮寄出来,每个人制作完成一部分,再寄给下一环节的负责人,遇到问题大家就远程讨论,终于完成了样机的制作。

在制作的同时,高鸿志的团队也在为另一个问题烦恼。“靠我们当时的技术,只能让机器人傻傻地动起来,根本达不到期望目标”,要真正“教会”机器人种树,背后的物联网搭建,“栽、护、管”一体化的智能解决方案都得靠AI程序来落实!

转机源于百度“飞桨”深度学习平台上的一门《零基础入门深度学习》的课程,团队成员学习后惊喜地发现,借助飞桨平台上的图像识别相关模型套件,可以快速地把AI感知等技术加以应用,用来解决种树机器人移动、定位的问题。原本需要几万张数据才能达到的效果,现在通过套件内部集成的超大规模预训练模型做迁移学习后,预计只用1000张左右的数据,就能达到95%以上的准确率了。

因为采集数据的过程中遇到了疫情,高鸿志和伙伴们在百度飞桨社区进行了求助,通过飞桨联系到一位住在甘肃民勤县的开发者,一次性帮助团队搜集了一千多张沙漠植株的数据集。

团队非常顺利地就在百度开源工具Easydata上完成了标注和训练,2天时间识别率就达到95%。原来人工智能真的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在百度面向公益的星辰计划支持下,如今这款沙漠种树机器人已经从小小的样机,变成了1米7高的“小金刚”,初步具备了在沙漠种树的能力!高鸿志和伙伴们在秦皇岛的沙滩上完成了实地测试,虽然和真正投入使用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高鸿志觉得这些困难,都是能够解决的。

从大一怀揣着绿色梦想的懵懂学子,到如今保研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鸿志用三年多的时间试着“教会”机器人在沙漠种树,并且准备继续钻研,以后真正进入机器人科研的领域。未来,高鸿志希望这款沙漠种树机器人能够实现复杂的路径规划,自主寻找种树位置,并且形成规律,实现对机器人的云端数据监测,让“绿意”在沙漠中快速生长。

在实践中学习,在赛事中争先。近年来,百度推出系列AI人才培养计划,连续举办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人工智能创意赛、百度之星大赛、“一带一路”国际大数据竞赛等各项人工智能大赛,通过“以赛促学”选拔优秀人才。借助百度搭建完成的中国首个也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全面开源开放、技术领先、功能完备的产业级深度学习平台“飞桨”,让无论是专业开发者还是AI初学者,都能更加快速、便捷地开发落地AI应用。

同时,百度也不断加强与高校间的合作,与全国100 所高校进行深度人才培养战略合作,与高校共建课程近500个,携手师生共同打造更加完善的AI人才培养生态。未来10年,百度为社会培养超500万创新、跨界、开放的AI人才的计划,正在一点一点变成现实。

以上内容为【用3年“教”会机器人沙漠种树,这个东北大学工科男想让家乡重回绿洲 | 沙漠机器人】的相关内容,更多相关内容关注lot物联网。

LOT物联网

iot产品 iot技术 iot应用 iot工程

Powered By LOT物联网  闽ICP备2024036174号-1

联系邮箱:support1012@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