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知识付费”(和创空间是做啥的)
怎样看待“知识付费”
到底什么叫知识付费?
我做了几年的咨询、培训、写书,算不算知识付费?你可以算。但如果你算的话,你就没有理解这一波“知识付费”的差异化本质:服务产品化,以及“服务产品化”带来的头部现象。
什么叫“服务产品化”?
过去的圣经是手抄的,欧洲养了1万多誊写师,每人每年抄1200页。这就是服务,因为每一页都凝聚了人类时间。后来古腾堡发明了印刷,解放了人类时间,现在一分钟估计就能印刷1200页。这就是产品。出版,就是誊写的“服务产品化”。
人类曾做过很多教育的“服务产品化”尝试。比如录制讲课的视频,卖DVD。但是,这就失去了教育区别于出版、媒体最重要的特征:互动,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一旦把课程变成DVD,教育就立刻退化为出版。包括互联网上不温不火的MOOC,微课,都不再是教育,而是出版。
“媒体”呢?
媒体是一种特殊的出版业,都是为了完成内容的传播。出版更强调知识性,媒体更强调传播性;出版要深度,媒体要速度;出版跨越时间,媒体跨越空间。但不管怎样,媒体和出版一样,都已经完成了“服务产品化”,每次交付,凝聚的人类时间越来越低,甚至接近于零。
但是“教育”就很悲催了。出版界因为早已完成“服务产品化”,所以有因写出《哈利·波特》暴富的J·K·罗琳,媒体界因为早已完成“服务产品化”,所以有因主持《奥普拉脱口秀》而暴富的奥普拉。但是教育界,因为几千年来“服务产品化”尝试的失败,只有名气在外,但还必须靠收咸肉为生的孔子。
教育的“服务产品化”。
“在行”是一个尝试。专家资源,线上匹配,线下见面。但“在行”更像一个“滴滴打专家”,只做匹配,人类服务时间一分钟没少。“分答”也是一个尝试。它通过“偷听”的设计,一分钟知识服务结束后,语音秒变产品,广泛收费分享,成为真正的“服务产品化”。
教育的“服务产品化”更深尝试,是各种付费直播课程。比如YY语音的PS直播课程,沪江网的英语直播课程,和现在的“知乎live”。虽然老师付出的时间还是那么多,但直播每多一个在线学生的边际交付时间为零,“知乎live”把“服务产品化”推到了新高度,有机会成就巨星。
------------------------
刘润 | 互联网转型专家,27W 付费学员《5分钟商学院》创始人,前微软战略合作总监。欢迎关注刘润。
最后,你用过知识付费产品吗?
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优质内容的输出。第一,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实现商业价值。第二,有利于高效的信息筛选。如果不收费,作者就不会长久的创作下去,而且在质量上也不会用尽心思去创作,所以知识付费是应该的,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表现。
早上醒来,逻辑思维上听“罗胖60秒”,上班的路上再打开“喜马拉雅”听一节音频付费课。你会懵懂的发现“知识付费”已经成为了一种新风尚。那么,你花钱购买了知识,然后呢?真学到了知识还是花钱买了更多的焦虑?
首先看下知识付费的发展,2003年起点中文网率先开始内容付费,后来QQ音乐带领各大音乐平台试水付费,2016年得到、喜马拉雅、知乎社区等等知识付费平台开始爆发,这一年也被称为知识付费的元年。
付费平台在打造什么样的课程,用户又基于什么因素选择付费?
互联网带来了信息爆炸,移动互联网随后又侵占了人们剩余的碎片化的时间。科技和信息推动我们进步,也带来了无限焦虑。看到别人在学习,而且是花钱在买知识学习,你也不甘落后去为知识付费。而这些内容里,有的知识是你需要的,有的知识停留在浅层于你无益。
不火的时候鲜有人参与,火起来的时候趋之若鹜,任何行业都是这样。VR、人工智能、区块链,每一年都有新的热点。知识付费也一样,如今火热的知识付费领域混杂着质量低下的内容,内容同质化是知识付费绕不开的问题。
视频资源会员化了,音乐也要付费收听,知识付费固然是未来的趋势。冷静选择你真正需要的知识,不是被焦虑驱动着盲目购买,才能回归知识付费的本质。
2016年被认为是知识付费的元年。如今,一年多过去了,各个平台都在不断探索适合自身的内容定位和付费模式。各种知识付费产品也如雨后春笋般悄然而生。喜马拉雅FM、荔枝微课、知乎Live、值乎、分答、小密圈以及公众号的各种打卡活动,这些都是知识付费产品并且已经上线。所以我认为知识付费的本质是将“知识”变为“产品”的过程。
而这些平台所传递的知识,都有碎片化的特性,比如:小密圈即知识朋友圈的产品;或者以音频为主的陪伴性产品,比如:喜马拉雅FM、知乎Live等。他们都可以占有我们的碎片化时间,同时‘解放’双手和双眼汲取知识,这也是这些产品最大的特点和优势。
在这里,我做了一个计算,在这一年下来:
微信购买了6个讲座,大约 500元;
在某乎参加了29次讲座,大约800 元;
参加平台的有关编程的课程,大约500 元;
进入两个英语学习打卡群,大约200元;
还有一些其他的课程,总计花费大约:2500元;
当然,这些学习费用还不包括我平常购买的专业书籍;
回顾这些我购买的课程、专栏,每个课程时间上至少都在1h~3h之间,那么我到底为自己交了多少智商税?我真的需要这么多知识吗?买了这么多课,我到底学到了什么?直到最近我才开始反思这些问题的本质。
所以花了那么多钱,我们到底在为什么付费?
第一:焦虑,并且是深度焦虑。
其实在互联网时代,只要你稍微用一点点心,免费获得知识的途径仍然有很多。然而当这些付费知识被加上了“高效”、“逻辑思维”、“时间管理”、“速成”等标签,那些从骨子里想要改变的人,当然无一例外都心甘情愿为其买单。
第二:希望不劳而获,直接获取结果。
学习一手知识,一本书下来,费时费力还要自己划重点消化。而你却想听别人给你讲完一本书,帮你总结好重点知识。这简直不要太舒服?效果可想而知,事实上你大概就是又懒又贪心。
实际上呢,可能真的有收获,但无论学习哪一领域的知识,这都绝不可能优胜于最原始传统的学习方式的;也就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通过仔细阅读书籍;更何况现在是互联网时代,遇到什么不理解的,只要动动鼠标键盘,就能得到免费详尽的解释。
这里我说说我“买到”的教训,你也可以说是鸡汤,但道理其实很浅显。
1.学习唯一的方法就是勤奋,只要你肯花时间,短时间内虽没法掌握,但学习真的是没有捷径可言的。
2.有时间多读经典,不要花钱为自己的无知买单。
3.很多道理其实你早就明白,不要被新名词给蒙蔽。
谢谢悟空问答的邀请!
说实在的,现在知识已经很不值钱了,当年(1947年)我外公出的一本书的稿酬,合着10根大金条,顶下了上海一栋洋房的一层带个大花园;而当年钱钟书出一本书,更买下了北京一个四合院儿……现在呢,哪怕出十本书,在上海只能买个一二平米,买个厕所都不行……
我觉得,这可能是将“知”和“识”混淆了,“知”和“识”是两个概念,“知”是对事实的知道,而“识”则是对“知”的独到见解和开创能力。有“知”而无“识”,就是俗称的书呆子,那所谓才学满腹不过是死知识一堆而已。
所以,“知”免费很正常,如互联网上绝大多数信息,如维基百科都是免费的,但“识”收费(无论通过哪个媒介传播)无可厚非,太正常了。
顺便提一下,现在一个流量小鲜肉(男女不辩),随便一show,就几千万上亿,时过境迁了,但令人堪忧……
点到为止吧。
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更好的意见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失业了,想换工作但也有想创业的想法,大家有什么建议吗
我跟你一样,遇到这样的事,我现在考虑先找个工作把社保先交够15年再考虑,因为现在有小孩有负担,我觉得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创业不一定会成功,找个工作最起码能帮你度过眼前困境
#职场达人秀# “创业者要敢于冒险,更要学会控制风险”
我有两种想法:1、全力在农村创业,因为农村创业成本低,即使失败了也不会太糟糕,反而可以积累经验,越挫越勇!
2、在你现在所在的工作地创业,但可以脚踩两只船,不过即然想踩两只船也是不容易的,为了把风险降低,必要付出更多努力,创业本就是艰辛的,创业之初心理和体力都很受累的,万事开头难嘛!
也就是边工作边谋动,注意:
当你发现了一个创业机会之后,也不要高兴的太早,不要一下子就投入全部力量。我提倡边谋边动,既不要太冒失,也不要去想太多,犹豫再三不肯动。
你要明白: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当你谋划的太久,可能搞着搞着就没有了下文。
正确的做法是:20%的准备就要开始干了,特别是互联网创业,根本来不及给你多去考虑。等啊等,根本就不会有什么机会。
所有机会都是自己闯出来的,所有结果都是自己咬牙扛出来的,不要认输,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把事情干出来,等条件聚足,事情早就黄了。
所以,如果你还没开始创业,就要学会脚踏两条船去测试,一边上班,一边小成本的去尝试。等待觉得有希望的时候(比如说已经远超了你的工作收入),那就开始全力以赴的投入去干。千万不要一上来就投入全部积蓄开店、借钱创业之类的。
不管是换工作还是创业,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1. 是否有经济困难。
因为你现在是失业状态,那说明你现在是没有收入的。如果你之前有足够的储蓄或者家境好,你不必担心经济的问题,那么你可以先去创业,如果失败了再去找工作,因为创业可能没有那么快有收入,而你没有经济压力就可以尝试这条路。如果你有经济上的压力,建议先去找份工作,因为工作相对于创业来说,简单的多,而且更加容易实现。
2. 空想不如行动。
如果你实在不知道该怎么选,那么就看看自己到底有什么,到底能够找到多好的工作或者是有多少资源去创业。
只有知道自己有什么,才能够从里面选择更好的那个。
找工作: 先定目标岗位,通过招聘网站投简历,或找亲戚朋友内推,或找猎头;接着准备面试,上网查关于面试的资料或者问有经验的朋友(如做HR的朋友);然后面试成功;最后根据自己拿到的offer,在里面选一个最好的。
创业: 先看自己有什么资源(资金,人脉等等),然后思考自己创业要做什么,或者说能够做什么,比如说你要开花店,那你得思考在哪里开,要用多少钱,怎么把花卖出去,营销策略是什么等等。把这一系列的功课做好,你创业才可能成功。
3. 咨询职业规划师。
如果自己真的想不明白,又非常迷茫,建议付费咨询职业规划师,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人士去做。
我是@筱筱职场说 ,以上三点就是我的建议,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谢谢邀请!失业了,就意味着失去了收入来源。只要家里不是有矿,自己也没有充足的积蓄,说明心理压力都会随之而来的。
想换工作或者创业,不管哪一种,都是建立在有相对于稳定点的收入来源这个前提条件下的。因为,作为一个成熟的职场人,不管选择哪一种,最起码要保证避免发生吃了上顿不接下顿的情况。
两利相较权其重,两害相较取其轻。细化分析一下,两者都有哪些主要不同。
1,资金后盾,是最主要的因素
没有多少资金或者周转不通畅,那就还是选择上班吧!毕竟,许多事情都不是自认为想象的那样。这一点,主要是资金杠杆的比例,创业还存在风险。
2,自己的职场竞争力因素
自己客观的衡量一下自己的职场竞争力,看看自己的优劣势,机会与挑战,未来两三年、甚至五到八年的职场道路情况,可以有个预估。没有太大的变化,那还是选择做点自己擅长的事情,选择一份适合自己的发展路线的工作。
3,不管哪一种发展道路,都需要一个可持续性的发展进步,都需要自己做好未来规划。
是的,必须要有规划意识。我是2004年大学毕业的,现在的职场经历是17年了,至今也是在深圳底层创业,苦苦挣扎着的。但自己横向比较一下与周围人的差距,慢慢发现,不管是同学朋友,发展的非常不错的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非常有明确的目标和对于职场未来的合理规划,不断调整、进步的。
综上所述,我的回答就是,有本钱也有相应的客观条件、比较好的人脉圈,那就选择创业来改变人生,如果还没有做好准备,那还是在职场里面继续打拼下,积蓄力量后再作打算吧!
反正不管哪一种选择,都需要做好对未来的规划。
我是@丙方立场,深漂一枚,底层创业者,与你共同探讨职场知识,交流创业感悟,欢迎评论留言!
我是89年的,从刚毕业就开始创业了,我是建议年轻的时候一定要尝试创业, 先不说结果怎么样。对个人的经历成长,看事物 做事角度都会
有很大的帮助。
当然重点来了,创业重要的就是控制风险, 第一次创业的话最好做低风险的项目。 比如跨境电商, 直播等,我做的是跨境电商。 新手的话我是建议做自发货模式,也就是说不用囤货,一件代发,把中国的产品卖到国外赚汇率差。
一个店铺的成长周期在我看来在两个月左右, 店铺稳定下来之后月纯利润在20000-50000左右。
创业不易, 机会是在尝试中得到的 加油
做一套智能家居要多少钱
一整套的智能家居要多少钱,这个没有标准答案,不同品牌,不同性能都有着不同的价格。不过这里77Du就以比较火的小米智能家居来说,一整套的小米智能家居要多少钱,下面就给大家分析一番。码字不易,还请各位加个关注哟~
虽然小米硬件的三大产业是手机、电视和路由器,但在智能家居领域,小米也为我们准备了一套解决方案。
你有没有想过收集一套小米家庭智能水桶要花多少钱?
有网友发现答案是36321元!
从餐桌上看,小米智能家居产品涵盖了所有方面,从客厅到餐厅,从卧室到浴室……这不是唯一的一个。
小米电视、冰箱、空调等价格在3-4000元左右,而无线开关、传感器等价格在3-40元左右。
下面就是详细的价格表,给大家参考:
码字不易,还请大家加个关注哟~
以上全部就是关于和创空间是什么投资的详细介绍,如果对你有所帮助或希望获取更多和创空间是什么投资的资讯内容,欢迎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