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块链资讯 > 区块链百科

一文读懂 OpenMind:为具身智能打造全球操作系统与信任网络

人阅读 2025-08-05 15:52:41区块链
广告 X
欧意最新版本

欧意最新版本

欧意最新版本app是一款安全、稳定、可靠的数字货币交易平台。

APP下载  官网地址
OpenMind 正在构建机器人的通用操作系统,让机器人不仅可以感知和行动,还可以通过去中心化协同,在任意环境下安全且规模化的合作。

为什么需要一个开放的机器人时代

在未来 5–8 年,地球上的机器人数量将突破 10 亿台,这是它们从“单机演示”走向“社会分工”的拐点。机器人将不仅只是流水线上的机械臂,而是能够感知、理解、决策并与人类协作的“同事、老师和伙伴”。

近年来,机器人硬件像肌肉一样迅猛增长,它们拥有更灵巧的手、更稳的步态和更丰富的传感。但真正的瓶颈不在于金属与电机,而在于如何让它们具备共享与协作的心智

  • 各厂商的软件互不兼容,机器人之间无法共享技能与智能;

  • 决策逻辑被封闭系统锁住,外界无法验证或优化;

  • 中心化的控制架构意味着创新速度受限,信任成本高。

这种割裂导致机器人产业难以把 AI 的模型进步转化为可复制的生产力:机器人的单机 Demo 层出不穷,但缺少跨设备迁移、可验证决策和标准化协作,进而难以规模化。而 OpenMind 要解决的,正是这“最后一公里”。我们的目标不是造一台更会跳舞的机器人,而是为全球海量异构机器人提供统一的软件地基与协作标准:

  • 让机器人具备理解语境和彼此学习的能力;

  • 让开发者在开源、模块化的架构上快速搭建应用

  • 让人和机器在去中心化的规则下安全协作与结算。

一句话,OpenMind 正在构建机器人的通用操作系统,让机器人不仅可以感知和行动,还可以通过去中心化协同,在任意环境下安全且规模化的合作。

谁在押注这条路:20M 融资与全球阵容

目前,OpenMind 已完成 2000 万美元(Seed Series A)融资,由 Pantera Capital领投,投资阵容涵盖全球顶尖的科技与资本力量:

  • 西方的技术与资本生态:Ribbit、Coinbase Ventures、DCG、Lightspeed Faction、Anagram、Pi Network Ventures、Topology、Primitive Ventures 和 Amber Group 等,他们长期深耕加密与 AI 基础设施,押注“智能体经济与机器互联网”的底层范式;

  • 东方的产业能量:红杉中国等深耕机器人供应链与制造体系,理解“把一台机器做出来并规模化交付”的全部难度与门槛;

与此同时,OpenMind 也与 KraneShares 等传统资本市场参与方保持紧密交流,共同探索将“机器人 智能体”的长期价值纳入金融结构化产品的通路,以此实现币股双向贯通。2025 年 6 月,KraneShares 推出全球人形与具身智能指数 ETF(KOID)时,选用了由 OpenMind 与 RoboStore 联合定制的人形机器人 “Iris” 在纳斯达克敲响开市钟,这也是交易所历史上首次由人形机器人完成这一仪式。

正如 Pantera Capital 合伙人 Nihal Maunder 所说:

“如果我们希望智能机器在开放环境中运行,就需要一个开放的智能网络。OpenMind 正在为机器人做的事,就像 Linux 之于软件、以太坊之于区块链。”

团队与顾问:从实验室到产线

OpenMind 的创始人 Jan Liphardt 为斯坦福大学副教授、前伯克利教授,长期研究数据与分布式系统,在学界与工程侧均有深耕。他主张推进开源复用、以可审计、可追溯的机制替代黑箱、用跨学科方法整合AI、机器人和密码学。

OpenMind 的核心团队来自OKX Ventures、Oxford Robotics Institute、Palantir、Databricks、Perplexity等机构,覆盖机器人控制、感知与导航、多模态与 LLM 调度、分布式系统与链上协议等关键环节。同时,一支由学术界与产业界专家组成的顾问团队(如 Stanford 机器人负责人 Steve Cousins、牛津区块链中心 Bill Roscoe、Imperial College 安全 AI 教授 Alessio Lomuscio)也为机器人的“安全、合规、可靠”提供保障。

OpenMind 的解法:两层架构,一套秩序

OpenMind 构建了一套可复用的基础设施,让机器人能跨设备、跨厂商、甚至跨国界协作与信息互通:

  • 设备侧:提供面向实体机器人的 AI 原生操作系统 OM1,把从感知到执行的全链路连成闭环,让不同形态的机器都能理解环境并完成任务;

  • 网络侧:构建去中心化协作网络 FABRIC,提供身份、任务分配与通信机制,确保机器人在协作时能识别彼此、分配任务、共享状态。

这一套“操作系统 网络层”的组合,让机器人们不仅能各自行动,更能在一个统一的协作网络中互相配合、对齐流程、一起完成某个复杂任务。

OM1:面向实体世界的 AI 原生操作系统

就像手机需要 iOS 或 Android 来运行应用,机器人同样需要一个操作系统来运行 AI 模型、处理传感器数据、做出推理决策并执行动作。

OM1便为此而生,它是一个面向现实世界机器人的 AI 原生操作系统,让它们能够感知、理解、规划并在各种环境中完成任务。与传统、封闭的机器人控制系统不同,OM1 是开源、模块化、硬件无关(hardware-agnostic)的,它可以运行人形、四足、轮式、机械臂等多种形态上。

四个核心环节:从感知到执行

OM1 把机器人智能拆解为四个通用步骤:Perception(感知) → Memory(记忆) → Planning(规划) → Action(执行)。这套流程被 OM1 完整模块化,并通过统一的数据语言打通,实现可组合、可替换、可验证的智能能力构建。

OM1 的架构

具体到架构,OM1 的七层链路如下:

  • Sensor Layer(传感器层)收集信息摄像头、LIDAR、麦克风、电池状态、GPS 等多模态进行感知输入。

  • AI World Captioning Layer(世界理解层)翻译信息:多模态模型将视觉、语音、状态转为自然语言描述(如“你看到一个人在挥手”)。

  • Natural Language Data Bus(自然语言总线)传递信息:所有感知被转成带时间戳的语言片段,在不同模块间传递。

  • Data Fuser(情境融合层)组合信息:整合多源输入,生成用于决策的完整语境(prompt)。

  • Multi-AI Planning/Decision Layer(多智能体规划层)生成决策:多个 LLM 读取语境,结合链上规则生成行动计划。

  • NLDB 下行通道:将决策结果通过语言中间层传递给硬件执行系统。

  • Hardware Abstraction Layer(硬件抽象层)做出行动:将语言指令转为底层控制命令,驱动硬件执行(移动、语音播报、交易等)。

快速上手,广泛落地

为了让一个想法能尽快落地成机器人执行的任务,OM1 内置了这些工具:

  • 快速新增技能:用自然语言和大模型,就能在数小时内给机器人添加新行为,而非几个月的硬编码。

  • 多模态组合:轻松融合 LiDAR、视觉、声音等感知,让开发者不必自己写复杂的传感器融合逻辑。

  • 预配置大模型接口:内置 GPT-4o、DeepSeek、VLMs 等语言/视觉模型,支持语音交互。

  • 广泛的软硬件兼容:支持 ROS2、Cyclone DDS 等主流协议,与现有机器人中间件无缝衔接。无论是 Unitree G1 人形、Go2 四足,还是 Turtlebot、机械臂,都能直接接入。

  • 对接 FABRIC:OM1 原生支持身份、任务协调和链上支付,让机器人不仅能单机完成任务,还能参与全球协作网络。

目前,OM1 已落地于多个真实场景:

  • Frenchie(Unitree Go2 四足机器狗):在 USS Hornet 国防技术展示 2024 中完成复杂场地任务。

  • Iris(Unitree G1 人形机器人):在 EthDenver 2025 Coinbase 展台进行现场人机交互演示,并计划通过 RoboStore 的教育项目进入全美高校课程。

FABRIC:去中心化的人机协作网络

即便有了强大的大脑,如果机器人彼此之间无法安全、可信地协作,依旧只能各自为战。现实中,不同厂商的机器人往往自建系统、各自为政,技能和数据无法共享;跨品牌甚至跨国协作则更加缺乏可信身份与标准规则。于是,一些难题出现了:

  • 身份与位置证明:机器人怎么证明自己是谁、在哪、在做什么?

  • 技能与数据共享:如何授权机器人共享数据、调用技能?

  • 定义控制权:如何设定技能使用的频率、范围与数据回传的条件?

FABRIC就是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设计的。它是 OpenMind 打造的去中心化人机协作网络,为机器人与智能系统提供身份、任务、通信与结算的统一基础设施。你可以把它理解为:

  • 像 GPS 一样,让机器人知道彼此在哪、是否接近、是否适合协作;

  • 像 VPN 一样,让机器人们安全直连,不需要公网 IP 和复杂网络设置;

  • 像任务调度系统一样,自动发布、接收并记录任务执行全过程。

核心应用场景

FABRIC 已可适配多种实用场景,包括但不限于:

  • 远程操控与监控:从任何地方安全控制机器人,无需专用网络。

  • Robot-as-a-Service 市场:像打车一样调用机器人,完成清洁、巡检配送等工作。

  • 众包地图与数据采集:车队或机器人实时上传路况、障碍物、环境变化,生成可共享的高精地图。

  • 按需扫描/测绘:临时调用附近机器人,完成 3D 建模、建筑测绘或保险场景下的证据采集。

FABRIC 让“谁在做事、在哪里、完成了什么”都可被验证与追溯,也让技能调用与任务执行有清晰的边界。

长远来看,FABRIC 将会成为机器智能的 App Store:技能可被全球授权调用,调用产生的数据反哺模型,推动协作网络持续进化。

Web3 正在把“开放”写进机器社会

现实中,机器人行业正在加速集中,少数平台掌握硬件、算法和网络,外部创新被挡在门外。而去中心化的意义就在于,无论机器人由谁制造、运行在哪个国家,都能在一个开放的网络中合作、交换技能、结算报酬,而不必依附某个单一平台。

OpenMind 用链上基础设施,把协作规则、技能访问权限、报酬分配方式写成公开、可验证、可改进的“网络秩序”

  • 可验证身份:每台机器人和每位操作员都会在链上注册独一无二的身份(ERC-7777 标准),硬件特征、职责范围、权限级别都透明可查。

  • 公开分配任务:任务不是在封闭黑箱中分派,而是在公共规则下发布、竞价、匹配;所有的协作过程会生成带时间与位置的加密证明,上链存证。

  • 自动结算与分润:任务完成后,分润、保险、押金的释放或扣除将自动执行,任何参与方都能实时验证结果。

  • 技能自由流通:新技能可通过链上合约设置调用次数、适用设备等,既保护知识产权,也让技能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通。

这是一个所有参与者都能使用、监督和改进的协作秩序。对 Web3 用户而言,这意味着机器人经济从诞生之初就具备抗垄断、可组合、可验证的基因——这不仅是一个赛道机会,更是一次将“开放”刻进机器社会底层的机会。

让具身智能走出孤岛

无论是在医院巡视病房,在学校学习新技能,还是在城市街区完成巡检与建模,机器人都在逐渐走出“展台演示”,成为人类日常分工的稳定组成部分。它们 24H 运作,遵守规则,有记忆且有技能,并能与人和其他机器自然协作。

要让这些场景真正规模化落地,背后需要的不仅是更聪明的机器,还要有一套让它们彼此可信、互通、协作的基础秩序。OpenMind 已经用 OM1 和 FABRIC 在这条路上铺下了第一批“路基”:前者让机器人真正理解世界并自主行动,后者让这些能力在全球网络中流通。接下来,就是把这条路延伸到更多城市和网络中,让机器成为社会网络中可依赖的长期伙伴。

OpenMind 的路线很明确:

短期:完成 OM1 核心功能原型和 FABRIC MVP,上线链上身份与基础协作能力;

中期:在教育、家庭、企业中落地 OM1 和 FABRIC,连接早期节点、聚集开发者社区;

长期:把 OM1和 FABRIC 打造成全球标准,让任何机器都可以像接入互联网一样接入这个开放的机器协作网络,并形成可持续运行的全球机器经济。

在 Web2 时代,机器人多被锁定在单一厂商的封闭系统中,功能和数据无法跨平台流动;而在 OpenMind 构建的世界中,它们是开放网络的平等节点:能自由加入、学习、协作和结算,并与人类共同构成可信互联的全球机器社会。OpenMind 提供的,正是让这种转变可规模化的能强大能力。

LOT物联网

iot产品 iot技术 iot应用 iot工程

Powered By LOT物联网  闽ICP备2024036174号-1

联系邮箱:support1012@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