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 > AI/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之悖论|人工智能悖论

人阅读 2023-06-17 06:36:00

【人工智能之悖论|人工智能悖论】lot物联网小编为你整理了的相关内容,希望能为你解答。

一、一维平面的人工智能

1 1=?

人可以回答。机器也可以。

12345•54321=?

人可以回答,机器也可以,而且比人更快。

123456的平方的对数的12345的幂=?

想必人类没有几个可以回答得出了。机器仍然可以。

进入这种一维的数理世界,只要给定一个计算方法,人工智能总是胜过人类。

二、多维世界的人工智能

一个新生班级,经过三年的苦读,最后如果测量一下学生相互之间的亲密度,并描绘出人际关系地图,人类花时间也可以做到。

如果把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家庭环境、学校因素、社会影响等变量输入进去,编写一个程序,经过模拟,也可以直观地呈现最终的结果。相信其相似程度还非常高。

这里,我们假设每个具体的人,都是一个个统计数字,一个个类木头人,有基本的、可预计的心理行为反应。

即使人类有违反常规的异常行为甚至变态行为,我们只需要把模型做一些细微的矫正即可。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社会也不时冒出这样的行为,比喻美国的川普,德国的希特勒,爱因斯坦,中国的秦始皇。这样的人,可以直接开创新的运行模式。其实,这个模式从广义上说,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模式之一。

三、量子世界的人工智能

假设一个场景:我们看一面镜子,能看到什么?当然是我们自己。我怎么动,镜子也怎么动。

这个场景,人工智能可以模拟。

接下来:我们在四面都是镜子的电梯里,四下观察,能看到什么?对,是无穷无尽的镜中像。我一动,有千百亿的镜中自我在动。此刻,人工智能能模拟吗?感觉不能。因为这样下去,计算资源将会枯竭,进入死循环。

接下来,我们把镜子换成每一个具体的人,有主动意识的人,结果怎样?第一个“眼中我”受观察者影响,有了变化。反馈回来就加载着它的主观信息,反过去也是如此。此时,人工智能能模拟吗?

在这多次无穷无尽的观照之链中,我们作为其中一个观察者,也不知道在在哪一个阶段介入观察。我们需要向上追溯,一直追溯到那个首次进入这个循环的源头,那个有意无意设计出这种“观照链”的灵性载体。也许并不存在。“观自在菩萨”,那个东西不是别人,是当下的自己。这个过程,人工智能能模拟出来吗?

肯定不能。

在这个环境里,一切心理活动与行为,都遵循“测不准”定律。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不能肯定。自在在那里,由自在自己在“观自在菩萨”这个过程就是波若波罗密多。这个时候,人工智能呢?可能还在宇宙之外吧。

“观”,是人工智能的极限。

以上内容为【人工智能之悖论|人工智能悖论】的相关内容,更多相关内容关注lot物联网。

LOT物联网

iot产品 iot技术 iot应用 iot工程

Powered By LOT物联网  闽ICP备2024036174号-1

联系邮箱:support1012@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