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 > AI/人工智能

小论文:丰子恺的研究综述 | ai丰子恺

人阅读 2023-11-08 10:56:01

【小论文:丰子恺的研究综述 | ai丰子恺】lot物联网小编为你整理了的相关内容,希望能为你解答。

作者: KA HING

以丰子恺为主题之专书,近年来陆续有新作问世,然大部分仍止于传记、回忆等非研究性质书籍,此类书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丰氏的生命历程。

从介绍丰子恺的第一篇文章——郑振铎于1925 年发表的《子恺漫画序》[1]起,关于他的研究文论不下三百篇,相关书籍更达200 多种。

关于丰子恺研究的内容,可以分为传记、漫画、文学、个性心理与精神世界、文艺观五大类。其中,漫画、文学研究最多,近年来对他的个性心理与精神世界、文艺观的研究有逐年升高之势。而研究性论文和著作类的研究角度也有所不同。研究性论文以漫画、散文为主,个性心。

总的看来,目前学术性文章所占比例仍然不高,杂记、逸事类文论充斥于杂志。

关于研究现状的介绍,较为详细且具有阶段性特点的文章分别为: 陈星1994年的《丰子恺研究的回顾与评析》[2],文章对丰子恺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分为港、台、大陆三个地区,总结了1925年至1994年的丰子恺研究状况。

向诤在其后发表了《近六年来丰子恺研究述评》[3],对1994年至2001年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分为丰子恺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的研究、丰子恺艺术观及漫画研究、丰子恺艺术教育思想研究三个方面。吴颖在2007年发表了《孤芳不与众芳同,潇洒丰神影——丰子恺研究述评》[4],主要论述了丰子恺研究关于个性心理和内心世界的研究现状,挖掘他的思想形成及变化与宗教之间的关系。

研究的进程从整体上看, 呈现出由回忆性杂文向学术评论文章、由美术等单一领域向多个领域齐头并进的局面。

例如早期的介绍性文字,有朱自清在1925年发表的《子恺漫画代序》[5]、夏丐尊发表在同年同月的《子恺漫画序》[6]、陈子展在1932年发表的《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7]等等。它们大都以介绍丰先生的漫画、散文、艺术家精神为主题, 属于随笔、杂谈性质。

其中以吉川幸次浪译《缘缘堂随笔》日本大阪创元社1940 年4 月版中的话最为精辟, 并为日本文学评论家谷崎润一郎的《读缘缘堂随笔》引用。吉川幸次郎在文中说: 「我觉得, 著者丰子恺, 是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这并不是因为他多才艺,会弹钢琴,写随笔的缘故,我所喜欢的, 乃是他的像艺术家的真率,对于万物的丰富的爱, 如他的气质、气骨⋯⋯」。这些话得到当时在国内听闻消息的丰子恺的肯定, 将其引为知己, 在自己的《〈读缘缘堂随笔〉读后感》中称「 他们好像神奇的算命先生, 从文字里面, 把我的习性都推算出来。」[8]

60- 80 年代为丰子恺研究的初级阶段, 香港、台湾、大陆的研究分头进行, 内容要以文学研究、漫画为主。

大陆地区于1988 年出版的殷琦与丰华瞻合编的《丰子恺研究资料》[9], 可以看作这一时期总结性的著述。该书后附了丰子恺研究文章的目录, 给研究丰子恺著述及后人对他的影响提供了宝贵的数据。

从90年代至今, 丰子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均有所扩展, 研究者开始着眼从社会大背景、丰子恺思想成因、其教育活动实践等方面补充前期的研究, 形成新的形势。

文献回顾

以研究为主的书籍当首推1999年日本东方书店出版之《丰子恺研究》,此乃作者杨晓文君之博士论文,论文首先针对丰子恺与日本文艺界的关联做抽丝剥茧的深入研究,切入点为夏目漱石与竹久梦二。

其次以艺术教育、儿童文学与佛教思想等三大范畴讨论丰子恺的文化事业。此书以宏观视野观察丰氏在中国近代文化史的地位角色,彰显丰子恺的历史意义甚有贡献,可惜的是丰氏艺术作品之形式风格与历史演变非并其研究重心所在。

1986 年Shuen-shuen Hung 硕士论文《Feng Tzu-K’ai:His Art and Thoughts》,以丰氏的生命史为基调,概要的陈述丰子恺作为「思想家与艺术家」的面貌。这在当时应有译介丰子恺至西方学术界的贡献,但在史料渐备的今日,此论文似乎已有所不足。

至于其它的学位论文,多以丰子恺之文学为主题,如:《丰子恺散文研究》、《丰子恺散文析论》或是《丰子恺散文护生思想之研究》等佛教思想类,在文学界丰子恺的散文风格研究成果于此已卓然有成。

然而,对其绘画艺术,尤其是数量最多的漫画作品,迄今尚无研究型专著,反如《几

人相忆在江楼—丰子恺的抒情漫画》、《爸爸的画》等此类以简短文字品读、抒发画意情趣的书籍不少,但分析图像风格并非它们的初衷。所幸近年来陆续有单篇讨论丰氏漫画风格论文发表,如吉川健一〈丰子恺漫画新探〉、〈中国近代漫画:丰子恺与竹久梦二〉⋯等,[10]对丰子恺漫画风格来源有一深入详尽的比较分析,为本文主要参考数据之一。

而丰子恺的一手资料之出版:1996年《丰子恺文集1-7》、1999 年《丰子恺漫画全集1-9》,无疑是研究者最珍贵的数据集结,本论文即以漫画全集及少部分散落在其它画册、报章杂志中的作品为研究题材,同时参考丰氏著作,如《漫画的描法》、《绘画与文学》、《漫画的描法》⋯等艺术论述,以此交织分析建构丰子恺的漫画特色。

近六年来丰子恺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取得了不少新的成果。在此,仅就其中主要研究成果作简单评述。

一 、丰子恺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的研究

丰子恺的作品呈现着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这缘于他吸收了中外优秀的艺术传统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因而几乎所有研究丰子恺艺术思想的文章,都探讨其根源及成因为主。

首先,佛教思想一向被看作影响丰子恺创作风格、思想情感的最主要的根源。1998年石一宁的《丰子恺散文思想简论》[11],简要地分析了丰氏一生思想的若干变化,认为佛教信仰贯穿了丰氏的大半生。类似的文章还有不少,但大多缺少深度和新意。

相比之下,2000年叶青《佛光里的生命咀嚼──试论丰子恺小品散文的佛教意蕴》,[12]则以女性独到、细腻的眼光解读了丰子恺。将丰氏的佛思、佛理细分大五个方面,为丰氏佛教思想勾勒出一个较为系统的体系。

其实 , 对于丰子恺佛教思想的意义,理论界一直持两种态度。大多数人是肯定的,亦有不少人认为丰子恺的佛教思想是消极的而予以否定。1997年徐型《儒学和佛学对丰子恺世界观的影响》[13],就是比较典型的一篇持否定观点的文章。作者认为丰子恺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五四科学、民主新思潮对他几乎没有什么触动」,丰氏「错过了接受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进步的中民主主义政治思想的极好机会」,「从根本上说,作为一位生活在二十世纪的中国现代文艺家而具有佛教唯心主义世界观是落后于时代要求的」。

因此,丰子恺世界观的形成主要是受儒学,特别是佛学思想中消极因素的影响,而这又使丰子恺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不高。这种简单地定位于「唯心」、「落后」的做法,既嫌武断,又像是文革语言的翻版。事实上中国现代许多文学家都与佛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鲁迅亦曾热衷于购买佛经,抄写佛书,其《野草》.就充斥着虚无与死亡的意向,如果仅从表面行为或文字表达来看,鲁迅是否也很「落后」呢?丰子恺的佛教思想确实影响到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但近年来这一现象已有所改变,如1997年孔范今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14]就专列一节,论述并肯定了丰子恺散文中的佛学思想,这无疑在重估丰氏的历史地位。另外,1999年谭桂林的《20世纪中国文学与佛学》[15],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基础上,对20世纪中国文学与佛学的种种联系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剖析与归纳。

在具体分析丰子恺时,不仅深入地阐释了他个人与佛学的渊源,还将他与同时代的众多其他作家,如鲁迅、郁达夫、俞平伯等进行比较,展示出佛教文化对丰子恺等现代文学家的文化心理、人格构成的深层、无可替代的影响。

当然 , 丰子恺取得这样的成就与地位,单靠其作品中的佛思、佛理是远远不够的。许多论者已明确意识到了,中国文化精神的其他因素对丰子恺艺术观、文学观形成所产生的影响。1999年张海华的《丰子恺「直视」审美观解读》[16]就剖析了丰氏「直视」,审美观的思想根源。

他进一步指出「儒家的『实践理性』使他注重现世人生,儒家的『天地之大德曰生』的仁爱精神更使他挚爱着人类与万物」,「而要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更需要的则是道家那种飘逸出尘、达观处世的精神。」

因此,丰子恺是一个「儒道互补」、「庄禅互画应」的极好例子,在他身上体现了中国文人的优秀精神。1999年朱晓江《追寻一道消逝的风景— 丰子恺文化个性成因》[17]也指出「儒家原始色彩的人道主义思想」对丰氏富有理想、乐观的文化个性的形成有着至为重要的影响。文章借用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考察了「中华民族艺术心理积淀」在丰氏身上的体现以及对他创作的激发与调动。

具体表现为「明清文人悠闲的、艺术的生活态度」与丰子恺自身生活态度之间一脉相承的关系。1998年姬学友的《真性情涵万里天— 论丰子恺创作的传统文化意蕴》[18],也将研究的视角扩展到古典散文传统、中国传统艺术、佛教文化三个方面,具体论述了中国古代「性灵」派散文在文理、文风上对丰子恺创作的影响。文章对「具体」联系的分析比较透彻、深入。

二、 丰子恺艺术观及漫画研究

「子恺漫画」是丰子恺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研究者往往较多地使用联系、比较的方法。在探讨「子恺漫画」的同时,对其艺术观、审美观加以总结、概括。研究者不但将丰氏漫画的技巧、风格所受影响具体到某一画家,也注意到丰氏所受整个时代氛围的影响。

1998年朱琦的《曲高和众雅俗共赏— 论丰子恺的艺术观及其漫画特征》[19],将丰氏的「大众化」与同时期一些艺术家提倡的「化大众」的做法,以及30年代左翼革命艺术家的「大众化」相区分,指出丰氏的「大众化」是「带有明显的『五四』启蒙精神和『通俗化』含义」。作者又将丰氏的艺术思想与当时的主流思想进行比较、分析,避免了一般研究者将其简单地归入非主流意识类的做法,有利于我们多角度、多方位地回顾当时的历史背景。

1999年刘海斌的《丰子恺艺术生活中的边缘化倾向》[20],以丰子恺一生主要文艺活动与主流文艺话语间的关系为线索,指出丰氏在自己的艺术生涯中虽始终坚持「边阵地,但这种「边缘化」倾向在客观上对主流话语起到了一、抗衡或相互调剂、促进的作用」。该文对「边缘化」的定义及论述都相当到位,作者比较方法的恰当运用也给人启发良多。

1998年朱晓江《特立于时代思潮之外— 谈丰子恺的文化个性》[21]一文,则善于宏观地把握历史脉络,使文章呈现出动态的开阔气势。作者指出丰子恺之所以成为「特立于时代思潮之外」的文化异数,是由他独特的文化个性决定的,即「建设的而非破坏的、艺术的而非功利的、理想的而非现实的」。进而通过与同时代其他文学家的比较、对照,反衬出丰氏与众不同而又富有历史价值的文化个性。朱晓江这种历史的、发展的、特别是文化的研究方法,为其他研究者开启了一个极有价值的研究视角。另外,丰子恺审美、艺术思想中的「绝缘」观, 「艺术为人生」观也常为研究者所论述。

例如,1998年朱朝辉的《丰子恺艺术思想的内涵》[22],张海华的《丰子恺「直视」审美观解读》。朱朝辉认为「艺术为人生」的思想是丰子恺艺术理论的核心和灵魂,该思想的真正内涵在于「他对现实中人生存状况的关注与人生终极意义关怀的张力中,并偏重于对人精神超越和终极意义关怀的这一方。」由于文章选择的角度较小且论述相对集中,避免了论丰氏「艺术为人生」观可能出现的泛泛而谈的不足。

比较而言,张海华在探讨丰氏审美观部分就缺少一些独到的见解。「子恺漫画」一向是丰氏艺术观最直接的表现。1998年朱琦的《简之至者褥之至—丰子恺漫画意境成因试析》[23]在对丰氏漫画意境成因的分析中,没有停留于用艺术观简单套用的方法,而是借用一系列西方文艺学、心理学理论来剖析丰氏漫画,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作者引用西方格式塔心理学派对艺术语言的理解以及英国当代艺术史学家贡布里希的视错觉理论,从观者接受的角度,探究了子恺漫画意境深远的原因。随后引出中国绘画中「意到笔不到」的审美标准,论述其对丰氏漫画创作的影响。对于丰氏「意到笔不到」的漫画创作技巧早已有研究者详细论述过,如陈星的《意到笔不到:丰子恺绘画美学思想管窥》,但朱琦的特点在于,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与西方文艺理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论述,使读者真正体会到其漫画中丰厚深邃的艺术内涵。

当然,「子恺漫画」能有如此高的成就,与丰氏善于博取众长、锐意出新是分不开的。日本画家竹久梦二、谷虹儿对他的影响在研究界已基本达成共识。1993年孔耘的《竹久梦二:丰子恺漫画艺术的阶梯》[24]。但像陈星那样,将丰子恺的绘画师承追溯到明代画家曾衍东和近代文人画家陈师曾身上的,还很少。因此,这在丰氏研究中还是待开发的领域。

三 、 丰子恺艺术教育思想研究

相对丰子恺研究的其他方面,丰氏艺术教育思想的研究尚嫌不足。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陈星的《丰子恺新传》集作者十年研究成果完成的一部史料丰富、选材严谨的人物传记,以新弥补以往的缺憾。其中「理想实验」一章,就论述了丰子恺的艺术教育思想及实践。

1999年出版的黄江平的《文苑丹青一代师:丰子恺》[25],则用了两章篇幅对丰子恺在上海进行的艺术教育活动加以论述。特别是第四章「辛勤的播种者」,充分肯定了丰子恺作为艺术教育先行者的开拓性功绩。但这两部书中的论述都只是针对丰子恺艺术教育思想某一阶段的概述,还不够全面和系统。1994年以后,专门研究丰子恺艺术教育思想的论文主要有两篇:1997年褚宏文的《丰子恺艺术教育思想述评》[26]和1998年第4期王天一的《丰子恺艺术教育思想研究》[27]。这两篇文章对丰子恺艺术教育思想做了一定的梳理,但基本上只是做了总结性的工作,缺少更深一步的探究。相比较而言,朱晓江《特立于时代思潮之外──谈丰子恺的文化个性》虽然探讨的是丰子恺的文化个性,但是在文章的第三部分,作者将丰子恺的艺术教育思想与其整体的人生观、世界观联系起来,从20世纪整体发展着眼,提出了丰子恺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所体现的「现代人文知识分子岗位意识」,挖掘出更深层的文化内涵。为了进一步探讨丰子恺「文化个性成因」。

朱晓江又发表了一篇名为《追寻一道消逝的风景──丰子恺文化个性成因》的文章。该文将丰氏的艺术教育思想理念与20世纪初「立人」的时代主题相联系,出现代中国曾经出现过的「立人」的教育观念以及夏丐尊、李叔同提出的「人」的教育理念都对丰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还特别强调「这种影响并不只是知识上的传承传延续,而是表现在整个的人文关怀,价值取向乃至人生道路上的」。这篇文章不仅将丰子恺艺术教育思想的承传具体化、明确化,而且有助于我们重新理解、评价丰氏及其师友在艺术教育方面所做的种种「建设性工作」。

纵观近六年来丰子恺研究可以发现,与以往相比,研究者已基本上走出了丰子恺自身的封闭体系,更多也更善于运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丰子恺思想及作品中潜在的、深层次的历史意义。

还有研究者开始借用西方文艺理论解析丰子恺,这些都使丰氏研究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当然,丰子恺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家、漫画家、艺术教育家,木版画、书籍装帧的先行者,他身上还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等待研究者去发掘。研究者也只有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才能帮助读者去了解完整的、丰富多彩的丰子恺精神世界及其艺术世界。

注脚:

[1]郑振铎:《子恺漫画序》,《小说月报》1925 年11月16卷11期。

[2]陈星:《丰子恺研究的回顾与评析》,《浙江社会科学》1994 年第3期。

[3]向诤:《近六年来丰子恺研究述评》,《文教资料》2001年第3 期。

[4]吴颖:《孤芳不与众芳同,潇洒丰神影——丰子恺研究述评》,《文教资料》2007年7期。

[5]朱自清:《子恺漫画代序》,《语丝》1925年11月第54 期。

[6]夏丐尊:《子恺漫画序》,《文学周报》1925 年11月198期的。

[7]陈子展:《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 《青年界》, 1 932 年3 月7 卷1期。

[8] 转引自陈星:《丰子恺研究的回顾与评析》,《浙江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9] 殷琦、丰华瞻:《丰子恺研究资料》,宁夏人民出版社1 988 年版。

[10]诸如:杨晓文〈竹内梦二 影 出 —丰子恺 竹久梦二〉(日本:东方学杂志,1993 年)、孔耘,〈竹久梦二—丰子恺漫画艺术的阶梯〉(杭州: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3 年第2 期)等等,指出丰子恺漫画受到日本漫画的启蒙,并详细分析竹久梦二与丰氏作品之间图像的仿真、学习部分,这对理解不同于当时西洋漫画风格的丰氏作品是很重要的研究成果。

[11]石一宁:〈丰子恺散文思想简论〉,理论与创作,1998,(2) 。

[12]叶青:〈佛光里的生命咀嚼—试论丰子恺小品散文的佛教意

蕴〉,福建论坛,2000,1月。

[13]徐型:〈濡学和佛学对丰子恺世L界观的影响〉,南通师专学报(社科版) ,1997,(4) 。

[14]孔范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

[15]谭桂林:《20世纪中国文学与佛学》,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

[16]张海华:〈丰子恺「直视」审美观解读,复旦学报(社科版),1999,(2) 。

[17]朱晓江:〈追寻一道消.逝的风景— 丰子恺文化个性成因〉,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4) 。

[18]姬学友:〈真性情涵万里天—论丰子恺创作的传统文化意蕴〉,《文学评论》,1998,(6)。

[19]朱琦:《曲高和众雅俗共赏— 论丰子恺的艺术观及其漫画特征》,《文艺研究》,1998年第4期。

[20]刘海斌:〈丰子恺艺术生活中的边缘化倾向〉,《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9,(4) 。

[21]朱晓仁:〈特立于时代思潮之外— 谈丰子恺的文化个性〉,《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5) 。

[22]朱朝辉:〈丰子恺艺米思怒的内涵〉,《山东师大学报》(社科版),1998, (2) 。

[23]朱琦:〈简之至者终之至—丰子恺漫画意境成因试析〉,《美术观察》,1998,(12) 。

[24]孔耘:《竹久梦二:丰子恺漫画艺术的阶梯》,《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

[25]黄江平:《文苑丹青一代师:丰子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26]褚宏文:《丰子恺艺术教育思想述评》,《中国美术教育》,1997年第4期。

[27]王天一:《丰子恺艺术教育思想研究》,1998年第4期。

以上内容为【小论文:丰子恺的研究综述 | ai丰子恺】的相关内容,更多相关内容关注lot物联网。

LOT物联网

iot产品 iot技术 iot应用 iot工程

Powered By LOT物联网  闽ICP备2024036174号-1

联系邮箱:support1012@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