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 > AI/人工智能

网络育人|人工智能赋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论析|人工智能论析

人阅读 2023-10-14 22:43:58

【网络育人|人工智能赋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论析|人工智能论析】lot物联网小编为你整理了的相关内容,希望能为你解答。

摘要:人工智能是驱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创新发展的重要技术因素。人工智能通过嵌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议题设置、内容生产以及信息传播的整体性话语实践过程,能够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说理”的有效性以及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生活化”渗透。然而在具体运行中,“智能依赖”、“资本僭越”以及“技术过载”又致使这一赋能过程面临诸多潜在风险。为此,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立场和视角出发,从确立价值前提、创新协作模式、打造数字平台以及推进制度供给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探索。

关键词:人工智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主要内容

一、人工智能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内在关联及其赋能图景

1. 人工智能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内在关联

2. 人工智能赋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图景

二、人工智能赋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突出效能与潜在风险

1. 人工智能赋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突出效能

2. 人工智能赋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潜在风险

三、人工智能赋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实现策略

1. 确立价值前提,设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发展方向

2. 创新协作模式,构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共建格局

3. 打造数字平台,创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发生空间

4. 推进制度供给,制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运行规范

话语实践具有鲜明的策略性、目的性、建构性以及过程性等特征,它不仅关注话语内容符号的生产与建构,同时也关注如何在话语信息的分配和消费中实现话语的意义主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网络信息生态为存在场域,相关话语信息的网络化生产与传播实践构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定。当前,人工智能推动着网络信息生产与传播方式的智能化变革,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生活品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必须积极适应人工智能网络场景应用所带来的变化,主动将人工智能嵌入自身的运行逻辑之中,但同时也要警惕和防范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风险,实现人工智能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有效赋能。

一、人工智能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内在关联及其赋能图景

推进人工智能的嵌入与驱动是智能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范式革新与智慧转型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维护智能网络信息供给格局和内容生态秩序的必然之举。从赋能图景来看,人工智能能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各个环节进行技术赋能,最终将技术优势转化为育人效能。

1. 人工智能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内在关联

人工智能赋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本质上是要实现人工智能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融合发展,这必然建立在二者存在内在关联的基础之上。这种内在关联具有双向性特质,从而构成人工智能赋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内在逻辑与价值前提。

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正向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创新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进驻网络空间和适应网络化生存所衍生的新样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话语实践具有强关联性,不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表现为多元模态的网络话语信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更是转变为基于媒介信息技术的网络话语生产和传播实践。如今,人工智能已经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基础设施”和“革新因素”。海德格尔认为,技术的本质是一种“解蔽”方式,而“在现代技术中起支配作用的解蔽乃是一种促逼”,[1]它已成为人类生存方式与社会发展模式现代性变革的重要因素。具体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人工智能技术的这种“促逼”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人工智能能够助力我们发现并破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中的各种难题;二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带来一系列新挑战,这使得我们必然要在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创新发展。

另一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能够维护人工智能网络场景运用的良性秩序。人工智能是模拟人类思维和延展人类智能的科学技术,它正在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层面。人工智能网络场景运用是将大数据、深度学习、算法推送等技术形式作为网络媒介平台运行的底层技术逻辑,从而使人工智能成为网络文化景观和信息生态的重要“塑造者”。然而,人工智能技术具有鲜明的工具理性特质,它在网络场景应用过程中往往因价值偏差致使网络信息秩序遭到破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则能够通过“信息介入”和“价值植入”予以纠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所生产和传播的话语信息虽然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诸多变化,但它始终遵循“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发展内在逻辑的支配”,[2]秉持立德树人以及弘扬主旋律和正能量的价值立场。因此,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不仅能够将优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信息播撒至多元智能网络场景之中,同时还能够引导人工智能通过“自主学习”逐渐收获思想政治教育所内含的价值理念,从而维持良性的人工智能网络场景运行秩序。

2. 人工智能赋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图景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遵循“设置议题—生产话语—传播信息”的内在运行机理,最终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连接、知识重组以及意义共享。“人工智能赋能的实质是技术赋能”,[3]人工智能赋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呈现出全过程技术赋能的图景。

第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议题设置的精准化与前置化。在网络空间,特定信息内容的互动与价值观念的交流主要通过网络议题来实现,设置内含思想政治教育意蕴的网络议题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首要环节,通过将网民的视野聚焦于思想政治教育议题之上,从而建构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境之域和意义之场。有效设置思想政治教育议题必须全面了解网民思想状态并且及时掌握网络舆论热点和走向。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据对网络局部“小数据”及其因果关系分析进行议题设置,这难免存在主观性、片面性以及滞后性等问题。人工智能则能够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可能性。一方面,人工智能通过实时抓取网络海量数据对网民思想状况和精神需要进行动态“数字画像”,从而为精准设置思想政治教育议题提供“数字参照”。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不是因果联系的分析预测,而是相关关系的分析预测”,[4]是在掌握全样本大数据基础上实现的全过程和全要素预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能够据此及时感知和追踪网络“舆论暗流”,预测未来网络社会热点,为提前设置思想政治教育议题创造条件。

第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生产的智慧化与自动化。话语内容生产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关键环节,其本质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进行网络化二次编辑和表达。如今,单纯依靠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经验以及信息技能进行话语生产越来越难以适应智能化网络场景中人们的信息需要,以人工智能驱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生产成为创新之举。人工智能能够实时扫描网络高频词汇、“数字化”个体情感言语等外显化的复杂大数据资源,并通过算法深度学习掌握网络对话系统中的深层意图,从而为生产具有较强互动性、针对性、全局性以及审美意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提供智慧支持。与此同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还能够借助人工智能实现对于部分话语内容的自动创作和编辑。人工智能生产内容是新闻传媒领域的应用热点,其技术逻辑表现为“算法基于自身已有模型对新输入数据的排列和分类”。[5]借助人工智能生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需要依托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在模型的智能算法,最终自动生成由数据构建起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话语内容的自动化生产并不是要压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话语空间,而是为提升生产效率以及创新叙事方式提供更多可能性。

第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信息传播的场景化与全息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生产出的话语信息只有在流动和交往中才能实现其价值。人工智能网络场景应用建构起网络信息内容的智能化传播格局,人工智能驱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信息传播能够有效实现智能网络场景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与意义的深度交流与共享。人工智能网络信息传播具有鲜明的场景化特征,其深层机理表现为智能算法通过对用户的阅读偏好以及信息选择习惯进行个性化场景分析与搭建,从而为用户推送与之相匹配的信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能够据此开展相关话语信息的场景化推送,在多维智能场景适配中建构起相对纯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语境,有效阻隔信息传播过程中的网络“杂音”和“噪音”,剔除异质话语的干扰。而对于受众来说,能够在智能算法推送技术的加持下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信息分发模式进行“自主调节”,并且将注意力和关注点高度集中于所接收的信息之上,从而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信息的全息化呈现。

二、人工智能赋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突出效能与潜在风险

人工智能的赋能,能够有效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渗透力与引领力。然而任何技术都具有两面性,致使人工智能应用所带来的并非都是有益结果。因此,我们必须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出发,辩证地分析与研判人工智能赋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效能与风险。

1. 人工智能赋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突出效能

人工智能赋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是将人工智能的技术逻辑及其内设规则嵌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产和传播的运行过程,从而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范式的智能化变革与创新,它具有两个方面的突出效能:

第一,有利于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说理”的有效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本质上是通过“说理”的方式引导受众认同其所包含的内容与蕴含的价值,人工智能赋能则能够有效推动和实现这一进程。这是因为,一方面,人工智能的超强动态感知能力以及算法化信息推送能够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更加契合受众的话语期待,“知你所想”的话语供给模式更易于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能够助力受众之间的“议题式”聚集与互动,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价值共识的达成。“网络公共空间的思想碰撞和价值激荡对于深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网络思想共识必不可少。”[6]人工智能则能够为受众的交流互动提供关系与情境基础。人工智能负载特定网络信息有效连接了“原子化”的网络个体,人们不需要主动搜索就能够被自动聚集于某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议题之下。将“碎片化”的意见表达聚焦于可建构与可调控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之中,更易于使受众在深度交流中实现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视域融合”。

第二,有利于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生活化”渗透。随着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以及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虚拟与现实、在场与离场、学习与娱乐等二元社会结构的边界逐渐消失,日常生活成为各种思想价值观念彰显其权力属性的重要场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只有实现“生活化”渗透,才能在融入日常生活中实现其价值。依托人工智能算法推送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信息的场景化和个性化传播,能够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智能伴学”,将优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信息持续不断地注入社会个体的日常“生活世界”,引导其在日常刷取和观看中不自觉地接受与回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征询与感召。当这种行为成为“智媒体”时代社会个体的生活习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所携带的理论与认知就不再是宣传与灌输,而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能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2. 人工智能赋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潜在风险

人工智能技术具有鲜明的工具理性特质,将其作用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信息供给过程具有突出的正向建构价值,但同时也会因为智能依赖、不合理的技术应用等因素而存在一系列潜在风险。

第一,“智能依赖”造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相关主体的落寞。人工智能赋能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生产和传送话语信息以及网络受众接收话语信息带来“智能化”的变革与体验,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对于人工智能技术优势的崇拜和依赖容易造成人的主体性弱化。一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容易失去基于自身育人职责的话语主体性。人工智能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处理各种话语生产和传送难题提供技术性解决方案,将其从收集和分析数据、开展媒介化传播等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但是人工智能系统的深度嵌入容易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产生单向度“技术合理性”思维,沉浸在人工智能所营造的工具性“效用世界”之中,失去基于育人职责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过程进行调控以及对可能引发的技术风险进行反思和批判的意识与能力。另一方面,网络受众容易失去基于自身发展需要的信息主体性。在网络空间,保持信息主体性意味着受众能够在认知自己以及明晰自身发展需要的基础上自主选择网络信息。然而,在人工智能技术系统的主动干预下,受众所接收到的信息是被智能算法所分发的信息。长此以往,受众会不自觉地依赖智能化信息供给,自身的信息主体性也在享受“信息投喂”中逐渐消解。

第二,“资本僭越”引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秩序的失衡。在网络应用场景中,人工智能资本逻辑突出表现为对流量的追逐,在此基础上,获取关注度、浏览量以及点击率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媒介应用的内在考量。不可否认,人工智能赋能下的“流量效应”对于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效果具有重要价值,但如果不加甄别与规制,使资本增殖逻辑僭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教育逻辑,则难免会扰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秩序。这主要体现在,一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生产存在“失质”风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生产遵循自身知识体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是高质量网络信息内容的重要构成。然而在资本增殖逻辑裹挟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生产容易抽离原有的价值意蕴,转而片面注重外在的视觉包装,致使其出现无逻辑、无秩序甚至是泛娱乐化等问题。另一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信息传播存在“失序”风险。资本逻辑操控下的智能算法推送崇尚“受众本位”,内含消费主义价值取向,在其驱动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信息传播容易形成“虚假繁荣”的景象,即具有较高“热度”的信息往往是那些满足网民视觉狂欢和情绪宣泄需要的信息,而真正传播正能量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信息则在智能算法所营造的“马太效应”中不断被边缘化。

第三,“技术过载”致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意义的消解。人工智能赋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涉及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技术形式在多大限度内嵌入其中的根本问题。事实上,二者的这种“跨界合作”必须保持适度张力,不加限制地运用人工智能势必会消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原初意义世界。一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智能生产和传送能够极大地丰富相关信息内容的网络供给,但同时也会带来“意义内爆”的风险。依据算法规则过度生产和传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仅会给受众带来信息负担,从整体层面来看,其自身应有的深层意义内涵也会在追求刺激公共信息需求的过程中逐渐消散,即“当传媒不是为了传播知识、交流思想或者互相理解,而只是为了刺激公共性需求的时候,意义符号就‘失去’了意义”。[7]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过度介入容易阻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交往的意义呈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含丰富的价值和道德认知,交往是实现其意义共享的重要方式。人工智能赋能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信息供给愈加精准和深入,但也正因为如此,具有高清晰度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信息反而容易消融自身的互动性与可参与性。与此同时,对于受众而言,“全景监狱”式的智能画像会促使他们按照社会期望进行表演式的人格呈现,从而降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交往的真实性与真诚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意义也随之消解。

三、人工智能赋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实现策略

人工智能赋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是将人工智能技术内化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重要内嵌逻辑,从而产生融合效应。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潜在风险的存在又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信息的智能化供给存在效果弱化甚至异化的可能。为此,必须从现实层面对如何有效开展智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进行系统性探索。

1. 确立价值前提,设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发展方向

价值问题关涉实践活动“应然”的目标追寻,是影响实践过程及其效果呈现的核心因素。借助人工智能驱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必须首先确立价值前提,设定价值框架,避免因价值上的异化与断裂而削弱育人效果。一方面,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价值追求驾驭人工智能技术的教育应用。“技术向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延伸,不是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凌驾”,[8]而是在对人工智能技术优势及其伦理难题进行审思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问题与实践需要进行思考的基础上,探索建构二者的良性互嵌关系。人工智能能够优化与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中的部分条件和要素,然而这并非是人工智能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替代。相反,在这一过程中只有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之道”驾驭人工智能的“技术之器”,才能有效维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良性秩序。另一方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工智能赋能全过程。作为一种被设计拥有一定自主性的技术形式,人工智能在驱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呈现出某些异质性价值属性,如对资本和消费逻辑的推崇。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全过程,才能有效调和人工智能赋能过程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张力问题,实现人工智能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同向与同构。

2. 创新协作模式,构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共建格局

人工智能赋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过程,既是将人工智能技术嵌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议题设置与话语生产具体实施的过程,同时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信息依托智能算法传播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协调各方因素,构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合力,成为必须面对的现实难题。借助人工智能信息技术驱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要在协作与共建中完成。一是要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智能化专业队伍。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尚不具备真正的自主意识,相关技术人员的规则设计与代码指令构成其“智慧之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主动研习人工智能运行机理,积极参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避免因技术人员的“偏见移植”而弱化人工智能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此同时,要引导相关技术人员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激发其社会责任意识,引导其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供给出谋划策。二是要调动受众开展“自主学习”以及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对话的主体性。人工智能将“数字化”个体的网络言行数据作为驱动网络场景应用的基础。基于此,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必须注重发挥受众的主体性,使其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形成良性互动关系,从而为建构动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图谱奠定基础。三是要整合网络社会中的共享性数据资源以及优质话语资源,将其嵌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议题设置、内容生产以及信息传播的完整过程之中,不断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引领力与渗透力。

3. 打造数字平台,创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发生空间

作为一种特殊的数字化教育实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是供给网络信息内容以及调和网络信息生态秩序的重要力量,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搬至网络空间,而是在坚守自身内在规定性、契合网络信息供给机制以及适应网络信息生存法则基础上所进行的系统化教育实践创新。以人工智能驱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需要数字化媒体平台提供必要的发生空间。一方面,要创建专业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媒体平台。专业性媒体平台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提供载体支撑,能够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群落”,生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聚合效应。与此同时,开发和应用与之配套的人工智能信息技术,能够为用户提供“私人定制”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信息供给,增强其浏览体验感和信息获得感。另一方面,要引导市场化数字媒体进行技术改造和页面升级,为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媒体进驻搭建智能平台。网络空间由众多相互连接的数字媒体平台有机构成,网民自由流动于其中与多样化信息开展互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不能局限于专业媒体之中,只有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信息融入智能化网络信息生态,使其参与争夺用户和获取关注的信息竞争,才能促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不断通过创新提升自身的智能化水准。

4. 推进制度供给,制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运行规范

制度是一种规范化的行为方式与关系结构规则体系,规约着实践活动的界限与方向,是保障实践活动有序运行的重要建构性和现实性力量。在人工智能驱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优良的制度规范是维持良性运行秩序的必然之举。具体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制度探索:一是要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顶层制度建设。将人工智能嵌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必须警惕因技术不合理应用所产生的诸多风险,防止出现有违教育规律和育人目标的实践结果。因此,需要设定人工智能应用的限度和范围,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发挥人工智能技术优势。例如,建立大数据收集分析规范制度,避免因隐私和负面数据的运用而削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说服力;建立算法推送场景适用制度,避免因高密度和无差别算法推送而降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亲和力与互动性。二是要健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信息审查和监管制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信息的智能化供给遵循人工智能的一般性技术逻辑,致使其所建构的话语信息并非都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诉求相符合,产生诸如泛娱乐化话语、偏见性话语等不良话语信息。对此,必须进行审查和监管,防止因异质性话语信息的算法聚集和扩散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语境遭到破坏。三是要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智能化发展的责任制度。人工智能驱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幕帘”背后隐藏着诸多责任主体,包括智能技术设计和研发人员、应用智能技术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等。建立具体责任制度,使相关责任主体各尽其职、各守其责,有助于智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德]马丁·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M].译者:孙周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12.

[2]孙晓琳,庞立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逻辑的内涵本质、发展趋向与优化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9(1).

[3]任志锋.以人工智能赋能高等学校立德树人[J].社会科学战线,2020(4).

[4]罗红杰,平章起.大数据驱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引擎[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

[5]吴午东.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与传统版权制度的分歧[J].山东社会科学,2020(7).

[6]骆郁廷,李恩.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机理[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1(5).

[7]尹树广.语言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04.

[8]卢岚.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维度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2022(6).

作者:崔聪,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主编:赵 鲜

责编:郭 亮

编辑:黄河新闻网运城频道

以上内容为【网络育人|人工智能赋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论析|人工智能论析】的相关内容,更多相关内容关注lot物联网。

LOT物联网

iot产品 iot技术 iot应用 iot工程

Powered By LOT物联网  闽ICP备2024036174号-1

联系邮箱:support1012@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