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 > AI/人工智能

上海博物馆夜听虫吟丨上海自然博物馆夜听虫吟

人阅读 2023-09-28 11:00:00

【上海博物馆夜听虫吟丨上海自然博物馆夜听虫吟】lot物联网小编为你整理了的相关内容,希望能为你解答。

上海昆虫博物馆馆长殷海生为公众带来了题为《闻声识虫话暑秋》的科普讲座。 澎湃新闻记者 杨帆 图

如何根据虫鸣辨别昆虫?市民如何在生活中帮助科学家推动昆虫研究?

现在,如果听到身边的虫鸣声,市民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搜集上传,分享给鸣虫研究的科学家。一款小程序连接了公众与科学,推动了未来的昆虫鸣声研究。

8月3日,上海自然博物馆“夜听虫吟”——2019 年“我的自然百宝箱”启动仪式暨绿螺讲堂特别版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举办,活动将持续至2019年10月25日。

启动仪式上,馆方发布了 “听有虫”小程序,这是人工智能在“鸣虫声音识别”方面的首次尝试。

2019年“我的自然百宝箱”活动是国内首次通过博物馆发起的“鸣虫识别”的公民科学项目。上海自然博物馆联合华东师范大学昆虫研究团队,试图绘制“鸣虫声谱数据库”,解决科学家采集鸣声样本的难题。

上海自然博物馆希望在公众与科学研究两者之间发挥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公民科学”的新形式,鼓励公众“像科学家一样”观察自然、记录自然,采集的数据通过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平台收集并分享给鸣虫研究的科学家,推动未来的昆虫鸣声研究。

活动期间,馆方还面向公众招募一批“自然联络员”,他们来自全国各地近30个城市,将成为本次公民科学项目的“种子选手”。他们将有机会参加鸣虫采集的线上培训,以及全国范围内鸣虫声音的采集行动,还将作为“鸣虫天下”展览的“公众策展人”。

上海昆虫博物馆馆长殷海生受邀为公众带来了题为《闻声识虫话暑秋》的科普讲座。殷馆长通过节气和中国传统的虫文化,鸣虫的形态结构、发音机制以及鸣声分析,介绍鸣虫的种类和鸣声特点,阐述昆虫在自然界的重要性和多样性。

讲座结束后,主办方还举办了“鸣虫工作坊”。工作坊由专家沙龙、昆虫标本制作、户外活动三个环节组成。华东师范大学的何祝清老师为观众带来户外鸣虫声音采集的培训。观众在科普达人的指导下开展昆虫标本制作。

“我的自然百宝箱”活动是上海自然博物馆的一项品牌教育活动,旨在鼓励公众走进自然、记录自然、收藏自然。自2016年开始已经连续举办4年,活动围绕“四季、沪语讲自然、家园动物”等主题展开,形式丰富多样,共有超过十万名观众参与到活动当中。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将持续陪伴热爱自然的市民朋友,让更多人有机会在家门口尝试开展有趣的科学探究。

以上内容为【上海博物馆夜听虫吟丨上海自然博物馆夜听虫吟】的相关内容,更多相关内容关注lot物联网。

LOT物联网

iot产品 iot技术 iot应用 iot工程

Powered By LOT物联网  闽ICP备2024036174号-1

联系邮箱:support1012@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