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取代诗人?别杞人忧天了|人工智能诗人
【人工智能取代诗人?别杞人忧天了|人工智能诗人】lot物联网小编为你整理了的相关内容,希望能为你解答。
《阳光失了玻璃窗》,这是一本刚刚出版不久的诗集,你很难想到的是其作者并不是一个人类,而是名为“小冰”的人工智能。据中新网报道,这是“小冰”花了100个小时“学习”1920年代以来519位中国现代诗人的所有作品后,进行了上万次迭代后完成的。此消息一出,不少人惊呼人工智能要取代诗人了,还有人调侃“李白杜甫的棺材板要压不住了”。
问题是,这个号称“每分钟都能写出诗”,累计已作诗七万多首的人工智能机器人,真的能够取代诗人吗?这样的观点显然有些杞人忧天了。其实,除了能够作诗的“小冰”之外,近些年来人工智能挑战人类写作能力的案例比比皆是,各种“评论写作软件”、“新闻写作软件”、“小说写作软件”也层出不穷。但别忘了,写作背后是人的生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类对生命、世界的看法和感知,是情感的宣泄和表达,而这些都是人工智能不可能具备的。
仔细阅读“小冰”的视作就可以发现,虽然它所作的“诗歌”读起来朦朦胧胧,有不少漂亮的辞藻,但距离真正优秀的诗歌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呢!说到底也不过是通过算法把汉字按照诗词逻辑进行了一番排列组合,能被这种诗歌“打败”和“取代”的,恐怕本身也是诗人中不入流的角色吧?把一些漂亮句子凑到一起的诗歌,又怎么可能有什么原创性和独特性?
真正的诗歌有充沛细腻的情感,有无与伦比的意境,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有令人叹为观止的灵性,而这一切都不是人工智能能够通过一些计算就得出最佳方案的。就算放眼于未来人工智能继续发展和完善,它们或许能够写出一些平庸之句,却也绝做不到“诗成泣鬼神”。原因很简单,人工智能毕竟不是人,说不出“有人味”的诗句来。这就好比许多人熟读杜甫、李白、苏东坡的诗词,也用尽心机去模仿,但终究不会出现另一个李杜和苏轼。
所以说,诗人也好,作家也罢,以及广大文学爱好者,用不着对一个号称能“写诗”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大喊“狼来了”。其实换一个角度来看,当人工智能涉足于文学和诗歌领域,未尝不能够帮助诗人、作家、文学青年们更好地梳理、阅读优秀的文学诗歌作品。别急着对它抱以敌意,它可能是你写作的好帮手呢!
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不容小觑,其价值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肯定,我们应该抱着更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它,而不是动不动就炒作它又“取代”某个群体,或者夸大其辞说它“杀死”了哪个行业。它也许能够攻克科学、体育领域人类一些无法企及的高度,但真正好的文学至少现在还不是人工智能能够挑战的。
(中华网)
以上内容为【人工智能取代诗人?别杞人忧天了|人工智能诗人】的相关内容,更多相关内容关注lot物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