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西方升级对华围堵,在稀有金属禁令后,中方再次突破科技封锁
在世界大国间的科技角逐背景下,似乎阵营化的趋势愈发明显。由美国引领的对华贸易与科技战在全球范围内加剧,特别是在半导体、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前沿科技领域。
最近,荷兰对华再度宣布限制出口,自2023年9月1日起生效。而日本的限制已于2023年7月23日生效,涉及23种关键半导体设备。美国则走得更远,将1300多家中国企业列入制裁清单,计划在2023年7月底至8月进一步扩大对华技术封锁。
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中国正在积极应对,对美西方采取反制措施。
首先,中国通过完善对外反制政策工具来应对。2023年7月1日,中国《对外关系法》生效,这是一部对外国实体危害中国安全、利益进行反击的基础性法规。
紧接着,在7月3日,中国宣布从8月1日起限制镓、锗的出口,这是对西方限制芯片领域尖端制成品流入中国的一种策略反击。同时,中国驻美大使谢锋向美方发出警告,反对对中企妄加制裁,中国商务部则对产自美国的丙酸产品展开反倾销调查。
其次,中国正在积极推进科技自主研发。最近,中国企业在核磁共振仪器上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国产化并已投入量产。核磁共振仪器在医疗器械领域被视作工业明珠,对于多项疾病影像获取有着关键作用。
此前,该设备的高昂价格由外国厂商主导,给中国民众的医疗负担带来压力。国产化后,外国厂商大幅降低要价,但仍然无法与国产设备的价格竞争。我们预期,在政策推动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未来国产核磁共振仪器将实现全国普及,甚至走出国门。
中国在其他科技领域也有突出的表现。2023年7月19日,全球规模最大的海上风电场在中国福建海域投入运行。同月11日,华工科技实现高端晶圆激光切割设备完全国产化。同月12日,中国科学家将量子系统真纠缠比特数目原有纪录翻倍,由24个提升到51个。
C919大飞机投入商业运营,并向外取得适航证突破。而中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近期启动首次试航,标志着中国民用造船业的崭新突破。中国天宫空间站进入应用发展阶段,计划在今后10到15年内推进超千项大型实验。此外,中国2030年前的登月计划也在稳步推进。
从上述的种种进展可以看出,中国通过反制和自主创新,成功突破了外部的科技封锁。一系列的自主技术成果逐步搭建起了中国的科技生态,西方的封锁措施反而加速了中国的自研进程,减少了西方的科技优势。这些事实似乎已经表明:科技战的导火索引发的并不是一方的孤立,而是全球科技生态的重塑。
回望历史,可以发现科技的发展总是伴随着竞争,而竞争更是驱动进步的源动力。然而,过度的打压与封锁往往会适得其反,触动的不仅是对手的反击机制,更可能激发出对手更强的创新力。
在这个视野更开阔,交流更密切的时代,应该有更理性、更建设性的互动模式。美国与中国,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经济体,应该共同探寻建立新的经济交往常态,这样的路径可能更有利于全球科技的繁荣与发展。
简单聊几点看法吧。
首先,作为一种工具,科技应该被用于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不是成为政治角逐的牺牲品。
当前的科技封锁,无论是从经济还是从科技的角度看,都可能带来反效果。长期以来,全球化的科技创新链条使得各国都在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中不断进步,任何一种独善其身的封锁行为,都可能割裂这种全球性的科技链条,阻碍全球的科技进步。
其次,中国在面对科技封锁时,展现出了决心和毅力。中国正在寻求自主创新和自给自足的道路,并在一些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中国的这种做法表明,科技封锁并不能阻止一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反而可能成为激发其创新和独立发展的催化剂。
最后,科技的进步应该用来造福全人类的。在全球化的今天,封锁和对抗不利于科技的发展,反而可能加剧全球的分裂和对立。各国应以开放、合作的态度来推动科技的发展,通过科技的力量来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如环境问题、健康问题等。这才是科技发展的正确道路。
总的来说,虽然面临困难和挑战,中国在科技领域的自主创新和自给自足的道路上,正在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这不仅是对科技封锁的有效反击,也是对全球科技进步的重要贡献。同时,我们也应该期待看到全球各国以更开放、更合作的态度推动科技的发展,共同应对人类的挑战。